交談時要有分寸,一旦觸到了對方的隱私和短處,就相當于踏進了社交“雷區”。每個人都有所長,亦有所短,要運用好“避免矛盾、穩中求安”,關鍵是善于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而不要抓住別人的隱私、痛處大做文章。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窮哥們兒到京城找他。有位朱元璋兒時一塊光屁股長大的好友,千里迢迢從老家鳳陽趕到南京,幾經周折總算進了皇宮。一見面,這位老兄便大嚷起來:“哎呀,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還認得我嗎?當年咱倆可是一塊兒光著屁股玩耍,你干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把瓦罐都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兒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怎么,不記得啦!”朱元璋雅興頓失,當著后宮佳麗和眾奴才的面揭自己的短處,讓這個當皇帝的臉往哪兒擱。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將之痛打然后逐出宮外。
這就是揭人之短的下場。“揭短”,有時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敵視的雙方用來攻擊對方的武器。“揭短”,有時又是無意的,那是因為某種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對方的忌諱。但是總的來說,有心也好,無意也罷,在待人處世中揭人之短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輕則影響雙方的感情,重則導致友誼的破裂。
要做到待人處世不揭人之短就要了解對方的長處,也了解對方的不足。這樣才能“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要善于擇善棄惡,多夸別人的長處,盡量回避對方的缺點和錯誤。“好漢愿提當年勇”,沒有人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頁。
有時候,對方的缺點和錯誤無法回避,必須直接面對,當你指出對方的缺點和不足時,要顧及場合,別傷對方的面子。這時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說法,避免發生沖突。尤其是要注意“避人所忌”,面對別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時,最好不要主動引出這些有可能令對方尷尬的話題。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