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浮躁的年代,大多數人身邊每天都充斥著各種人事物,并為此而不快。但其實99%的人和事物都與自身無關。一個懂得將注意力從外在事物以及他人身上轉向自己內心,堅定做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過好這一生。
作者/小康
有人說,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意思是說想要卻得不到,想放棄卻做不到,終于得到了卻不知道珍惜。
的確,這是人生莫大的悲哀,而導致此悲哀的根本原因卻是欲望使然。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想要的太多;之所以煩惱,是因為關注的太多;之所以心累,是因為付出的太多。
真正的幸福,并不是來自外在,而是出于本心。一個真正會生活的人,往往懂得從外在事物入手,斷絕99%與自己無關的人事物,懂得從心開啟,最美妙的生命活法。
01
減少不必要的物質
羚羊姐是我在廈門時認識的。
7年前,她來到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開了一家名叫“羚羊客棧”的民宿。
從此便開始了新生活:
早晨太陽出來就起床,晨跑、瑜伽、看書,夜晚太陽落下便休息,品茶,聽曲,閑聊。
她的客棧不大,東西不多,但卻給人一種耳目清新的感覺。
有次閑聊,她問我:每天的需要不就那么兩三樣物品嘛,真不明白為什么有些人活的那么糾結復雜?
我一陣憨笑不知如何作答。
1847年,在瓦爾登湖邊自己搭建的小木屋里,獨居765天后,梭羅是這樣說的:一個人應當穿得簡單,這樣他可以在黑暗中摸到自己。并且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夠緊湊簡潔,有備無患。
愛因斯坦深諳此理,沒成名時,他生活簡單,衣著樸素。
有人提醒他有件像樣的大衣,才能進入社交界。他回答說,如果一直默默無聞,那么穿的再漂亮也不會有人認識的。
后來,他成了大科學家,生活依舊簡單。于是,又有人提醒他,趕快做一件大衣,否則與大科學家的名聲會不想稱的。
愛因斯坦只是笑笑:現在即使我穿的再破爛,也會有人認識我的。
一個終日陷在物質泥沼里的人,又會剩下多少時間和精力去關注自己的內心呢?
真正會生活的人,往往懂得減少對外在物質的需求,將更多注意力轉向內心,向內求。
他們懂得通過減少不必要的物質需求,去蕪存精,從而更加系統、投入、專注地處理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和追求。
02
減少無用的社交
過度社交的人,常被“人脈就是錢脈”這句話所害。
朋友聚會上,小A認識了“大人物”郭姐。
酒桌上她們交談甚歡,互換微信。原以為這是極珍貴的人脈,結果兩天后聯系,卻始終想不起來誰是誰。
成名前的李尚龍,曾給他在報社的一位朋友屢屢投稿,可全都杳無音信。
一年后,他的書銷量甚好,朋友那家報社的主辦人竟親自登門。
十九世紀的英國首相帕麥斯頓曾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一個需要賣書,一個需要好稿。正因為存在等價利益,所以才有了等價的友誼。
剛上大學那會兒,我也曾糾結過自己是要“合群”還是“做自己”。后來發現違心的合群,不僅換不來真心的朋友,反而會因長期對自己失約,而喪失僅存的自信。
于是,我逐漸拒絕了不必要的社交,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上:跑步、練琴、攝影、背單詞......
后來在拿到漂亮成績單的同時,我也收獲了無比真摯的友情。
真正會生活的人,他們懂得規避不必要的社交,從而全身心地提升自己。
范冰冰曾說:我不嫁豪門,我就是豪門。
真正會生活的人,他們始終明白,自己才是生命中的貴人,只有自身強大了,才能獲得有用的人脈。
03
減少過度的付出
“親,在嗎?”
職場上,最讓人尷尬的打招呼方式莫過于此。
有空吧,確實是還有些事情要做。沒空吧,又未免顯得冷漠。再三考慮后,我們會說:當然有空呀,怎么啦?
好半天的拐外抹角,噓寒問暖之后,來意逐漸浮出水面:求你幫忙。
樂于助人固然好事,但倘若長此以往的話,估計也活的夠嗆。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
一年輕小伙子,每天下班,都會給街邊乞丐二十塊錢。起初,面對小伙兒的無私奉獻,乞丐一副好似再生父母般的感恩戴德。但后來,也就習以為常了。
有天,小伙子兜兒里只裝了十塊,于是全給了這個乞丐。結果,那個乞丐追上來便問:怎么今天也就只有十塊了呢?
過度付出不可怕,可怕的是當過度付出變成一種習慣。
中國式家庭流行這么一句話:父母在等孩子的道謝,而孩子卻在等著父母道歉。
過度付出的父母自以為功德無量,但其實,深受“過度付出”所困擾的孩子們卻有苦說不出。
楊絳先生曾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其實,世界99%的事物都與我們無關,只有那1%的美好事物才值得我們傾注全力。
幸福不關乎他人,只關乎自己。真正的幸福感,并不是來自于外部,而是源于自己的內心深處。
一個真正會生活的人,懂得避免過度犧牲和付出,尊重彼此的邊界,互不干涉。
THE END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