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后的真智慧——拖延!
拖延,光就字面上看來,似乎是個負面的名詞。「議題太復雜,延到下次的會議討論」、「檢討會不見結論,只好下次再處理」。每當媒體報導上用到這個詞,無論在政治或是經濟面,給人的印象似乎都不太好。
但是,我認為在人的一生當中,「拖延戰術」有時候確實是必要的。
舉例來說,聯考時,在攤開考卷之后,發現第一題就是最困難的題目,這時候你會怎么做呢?堅持要依序解題的人,很可能在困難的第一題花太多時間,最后還來不及解完第四題時,時間就已經到了,結果遺憾地落榜。
在這種狀況下,應該「延后」對第一題的挑戰,盡量先解會的問題或擅長的題型,這樣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得分。
正確判斷哪些事該施展「拖延戰術」
工作也是一樣。你所負責的工作,以及在辦公室里必須面對的許多問題中,應該也包括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與難關。如果你經過判斷之后,覺得這個工作「雖然會花點時間,不過努力一下還是能處理好」,那么一開始就著手進行,之后會比較沒有壓力,也能提升整體的工作效率。
當然,「代替部屬向客戶致歉」、「月底設法搶救低落的業績」這種緊急的工作項目,處理起來再麻煩,也應該在第一時間就迅速解決。
但是,辦公室里要處理的問題還有很多,有些事情實在不必急著處理。象是提振公司全體業績、提升企業形象,這種靠你一個人的力量也很難推動的工作,或是辦公室里所有主管應該思考、面對的議題,我建議你,不必猶豫,盡管將這些工作延后處理吧。
工作上講求效率,如果你能迅速拿出成果,一定能夠獲得上司及部屬的肯定。但對于職場責任較重、同時還得煩惱家庭與子女教育問題的上班族來說,如果判斷「這個問題太困難,而且不必立刻處理,時間會解決一切」,先決定拖延一陣子再處理,就是明智的抉擇。
大多數的煩惱,都應該「放著不管」
若是看到這邊你依然放不下,我可以多舉出幾個適合「延后處理」的例子。
在辦公室里,每個人應該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煩惱。以我來說,在寫書的這一刻,我心里也在煩惱著眼前的問題:「下周的節目來賓還沒決定」、「如果眾議院真的正式解散,該請誰來當特別節目的主持人呢?」乃至于個人生涯和工作的中、長期計劃:「我就這樣在廣播公司待到退休,真的好嗎?」、「該規畫一下春季節目檔期了,有沒有什么能爭取到新節目的好方法?」
我煩惱的問題不只是在辦公室里,家庭方面也包括房屋的改建問題、孩子的升學計劃等等,多方面的煩惱,也很難用三言兩語就說清楚想明白。
人生在世,煩惱無所不在,如果太在意,將躊躇不前,無法往目標邁進。
遇到這樣的煩惱時,可以先試著什么都不要想,將煩惱本身「延后」思考。換句話說就是「放著不管」,或是設法從腦海中「消除」煩惱。
以剛才的例子來說,可以試著放松心情,換個想法:「以前也沒有找不到特別來賓,或是因為這樣就開天窗的例子啊,總有辦法的。」、「如果不堅持要找名人主持,馬上就能決定人選了。」中長期的煩惱,也能一笑置之:「反正就盡人事,聽天命吧。」家庭上的煩惱,也不用看得太嚴重:「反正改建房屋的事,委托包商處理就好了。」、「孩子有孩子的人生,也要看他們自己的意愿吧。」
如果還是很難放下,不自覺就是會掛在心上,那么我要提出一個問題。你還記得一年前這個時候,自己在煩惱些什么事情嗎?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有的人連一個月前的煩惱,都記得不是很清楚了。除了遇上大震災,必須為重建而努力的受災戶,或是有家人生病住院這種大事,其他無論公私方面的煩惱或令人掛心的事,大多都會在幾個月內忘得一干二凈。
多數煩惱在延后處理的過程中,很快就會煙消云散。與其面對煩惱發愁,不如放松心情,云淡風輕地對自己說一句「總會有辦法的啦。」
人際煩惱全部可以「暫時不處理」
有時候,在職場中最令人感到煩惱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與周遭的人際關系。
「這次的特別企畫,我想交給A和B負責,可是他們兩人之間好像有什么心結……」
「能被選為組長是很高興,不過小組里的成員似乎都各懷心思,很難統整意見。」
「上司比較器重和我同期進公司的B先生,因為我和上司的工作方式有太大的不同。」
這樣的經驗,也許你也不陌生吧?我自己也遇過一、兩次這樣的經驗。
一般人遇到這種狀況時,可能會覺得自己總該做些什么才行。
以剛才的例子來說,也許有人就會想到「我來邀A和B一起吃頓飯,緩和一下兩人的關系吧」、「應該個別找小組成員來談談,告訴他們我的想法」、「我應該告訴上司心中的不滿」,總之,為了解決煩惱,有的人會直接做了再說。
只是,真的行動之后,或許才會發現,有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
心結不是靠吃頓飯就化解的
當然,有時候在行動之后,事態很可能會好轉。但是,他人之間的心結、小組成員各懷心思、和上司的想法和工作方式有出入,并不是你做了什么,就馬上能夠解決的問題。這種情況下,與其煩惱周遭的人際關系,不如先處理手邊的工作,過一段時間再思考應對的方法。
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做事,所以為了鞏固立場,會維護自己的行為,容易說出比較偏頗的意見。
所以相處不融洽的A和B,很可能會在工作上堅持己見,就算你在中間充當和事佬,表面上可能吃頓飯就和解了,但想從根本解開兩人的心結,還是有些困難的。
小組成員各懷心思,就算聽了你的想法,一時表現出服從的態度,但以后要是遇到什么風險或考驗,很可能又會立刻掀起反對聲浪,這點一直是組織統合上的一大考驗。
既然如此,煩惱辦公室里的人際關系,難道不是一種浪費時間和精神的行為嗎?
幸好,現在大多數的辦公室都有定期的人事異動,只要忍耐幾個月或幾年,其中一方很可能就會被調職到其他部門去。到時候,可能就會遇到和你比較有共鳴的部屬,或是能夠欣賞你的上司。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在半年或一年之后,你現在所煩惱的人際關系問題,或許就會得到解決,或是忘得一干二凈,根本不是煩惱了。
試著告訴自己:「煩惱是自己的損失」,大可延后思考、處理,先解決其他重要的工作吧。
最后一件要延后的事……
在決定要不要做一件事時,心中必然會產生一些掙扎。這樣的情緒主要是因為會開始煩惱「要花多少時間?」、「會有好結果嗎?」、「好像很辛苦」這些負面想法。
其實,我也有過同樣的掙扎。
只是,一般狀況下,人付出努力,通常不能立即看到成果。
「我希望在明年、或后年的上半年,就能夠升職成部長。」這個想法要實現,前提是必須有人推薦你當部長。
「這次一定要讓新產品的銷售量翻倍,超越年度業績領先的A公司。」這個想法要實現,必須靠消費者大力選購。
這兩種想法,沒有其他條件的配合,努力的心血也無法化為成果。
我們在心里會想「是不是得花很多時間?、「真的能看到成果嗎?」、「會不會中途就累了?」面對目標感到不安,是理所當然的,我也不時與這樣的內心「掙扎」對抗。
許多人在努力之后,如果沒辦法看到成果,就會想「為什么還沒有成果?」時間久了,就會逐漸喪失動力,放棄努力。但是,只要能持續下去,我相信一定能有所改變。
像我這樣沒有什么特殊才能的人,能夠在辦公室里成功逆轉勝,在職場外也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也多虧了延后思考內心的掙扎,在努力的過程中,為了不讓精神和肉體感到過度負荷,我選擇輕松地想:「總有一天,一定會看到成果的。」盡量讓自己平心靜氣度過每一天。
越是急于追求結果,內心就會越「掙扎」,這樣只是作繭自縛,導致停留在原地動彈不得。對你而言,這才是擺脫現狀計劃中最大的風險。所以請盡量放松心情,保持「如果有成果,就是賺到了」的心情,享受每一天吧。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