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是能否成功的關鍵,只有努力奮斗的人才有可能開啟成功的大門。勵志人生小編精心為大家搜集整理了古今中外經奮斗而成功的人,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今中外經奮斗而成功的人篇1
當年,克里斯朵夫·李維因為成功地主演了大片《超人》而蜚聲國際影壇,可是正當他在好萊塢紅極一時、風光無限之時,一次意外卻讓他的演藝道路戛然而止。1995年5月,在一場激烈的馬術比賽中,他意外地摔了個“倒栽蔥”,從此成了一個永遠只能坐在輪椅上的高位截癱者。當他從昏迷中蘇醒過來時,對家人說出的第一句話便是:“讓我早日解脫吧!”
出院后,家人為了讓他散散心,便推著輪椅上的他外出旅行 。
有一次,小車穿行在落基山脈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上。他靜靜地望著窗外,發現山路彎彎、峰回路轉,“前方轉彎”幾個大字一次次地沖擊著眼球,漸漸叩醒了他的心扉:原來,不是路已到了盡頭,而是該轉彎了。他恍然大悟,沖著妻子大喊一聲:“我要回去,我還有路要走!”
從此,他以輪椅代步,當起了導演。
他首次執導的影片就榮獲了金球獎;他還用牙咬筆,開始了艱難的寫作,他的第一部書《依然是我》一問世,就進入了暢銷書排行榜,并且獲得了文學獎;與此同時,他創立了一所癱瘓病人教育資源中心,并當選為全身癱瘓協會理事長;他還四處奔走,舉辦演講會,為殘障人的福利事業籌募善款,成了一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最近,美國《時代周刊》以《十年來,他依然是超人》為題報道了他的事跡。在這篇文章中,他回顧自己的心路歷程時說:“不幸降臨的時候,并不是路已到了盡頭,而是在提醒你,你該轉彎了。”
古今中外經奮斗而成功的人篇2
窮小子白手創業
今年45歲的陳光標,出生于江蘇泗洪縣天崗湖鄉農村。靠種地為生的父母生育了5個孩子,陳光標2歲時,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因為家庭極度貧困,先后餓死。
陳光標13歲時,每天騎著自行車跑十幾里路去賣冰棒。后來,陳光標又做起販糧的買賣,一開始一天賺五六元錢,后來一天能掙到300多元錢。17歲那年暑假結束時,陳光標掙了2萬元錢,成了全鄉第一個“少年萬元戶”。
陳光標并沒有荒廢學業,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課余或是節假日。1985年,陳光標考入南京中醫藥學院,畢業后,他選擇繼續創業。
他認為上市不久的耳穴疾病探測儀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卻沒有直觀性,患者不能直觀地看到探測結果,就出資請專家提供指導,給耳穴疾病探測儀做了簡單的改進,裝上顯示器外殼,輸入生理圖像,這樣患者只要手握儀器的兩個電極就能在顯示器上直觀地看到自己身體哪個部位有疾病。這個被陳光標命名為“跨世紀家庭CT”的新儀器,獲得了國家專利,一上市就廣受好評。這樣一臺成本不足干元的儀器,當年的批發價格約5000元。陳光標先后打開了江蘇和安徽市場,半年時間就賣出了5000多臺產品。
1996年,28歲的陳光標創立了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把電子疾病探測儀賣到了全國20多個省區。至20xx年,他賺了幾千萬元。
這年,陳光標到山東泰安考察,當時的泰安盛產靈芝,且價格較低,200元一公斤。陳光標發現其中有大商機。“靈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膠囊服用就方便多了。”帶著這個令自己都興奮的想法,他敲開了南京大學和省各大醫院專家的大門,請南京大學專家做廣告策劃,再請醫院做臨床報告。拿到生產許可證后,他又籌款到上海訂購生產線,再赴山東泰安大量收購靈芝粉,回來進行深加工和技術處理,制成靈芝膠囊。這樣一來,200元一公斤收購的靈芝制成膠囊后,售價達20xx元一公斤,使陳光標收益頗豐。
到20xx年,靠賣耳穴測病治療儀和靈芝膠囊,陳光標凈賺1。2億元。“我32歲就通過白手創業成為億萬富翁,可以算是年輕人創業的榜樣了。”陳光標說。
更令陳光標高興的是,“靈芝膠囊”項目促進了山東泰安的“靈芝經濟”,帶富了一方百姓。
從建筑垃圾中發掘“寶藏”
20xx年初,陳光標通過朋友的介紹,對循環經濟領域產生了濃厚興趣。
“按照有關部門規定,城市舊區改造中,每拆除1平方米建筑面積的舊房,開發商要貼補拆房公司幾十元。但事實上,大多數拆房公司只要能攬到活,哪怕開發商不給錢,白干都樂意。你可別以為這些公司是在學雷鋒,拆房這個看似灰頭土臉的行當,其實獲利豐厚。每拆1平方米建筑面積的樓房,平均可賺30元左右,高的可賺60元。”原來,老建筑里拆出的鋼材、木材、塑料等,都能賣好價錢,因為它們可以回爐再造。聽了朋友的介紹,正四處找項目的陳光標眼前一亮,他決定涉足拆樓業。
這年春天,他召集人馬成立了黃埔拆遷公司。雖然初涉此行的第一年,陳光標沒有賺到太多錢,卻積累下了寶貴的行業經驗。第二年,他的公司通過競標拿到一個大工程——拆除南京市一個老展覽館——這幢看起來破舊不堪的老建筑,簡直就是一“隱形金礦”,僅拆下來的廢鋼材、木材、電線電欖、塑料等就值400多萬元,刨去工人工資等成本,這單生意讓陳光標凈賺285萬元。
從建筑廢墟中剔出的鋼材最為搶手,一項工程剛開始,鋼鐵回收公司就會派車派人來“恭候”。因為它有著100%的回收利用率,全部都可以在鋼鐵企業的車間里“浴火重生”,變成嶄新的緊俏貨;從建筑中拆出的木材,廠家回收后可以用來做地板、家具。即使小零小碎的木料,也不會賤到當柴燒,而是做機制板、夾板、企口板等。江蘇吳江是這類小木料的吞吐地,當地的木材廠有種設備,“吃”進去的是廢舊小木料,“吐”出來的是一張張規格齊整的機制板。陳光標從建筑廢墟中拆出的木材,全部賣向那里。
能回收的都回收了,工地上最后只剩下了真正的建筑垃圾,如何處理這些巨量的廢棄物,才是最令拆遷公司乃至政府部門頭痛的問題。它們主要由混凝土碎塊、磚石、渣土、砂漿、裝修廢料等組成,在拆遷公司眼中,這些全都是沒用的“賠錢貨”——因為清理這些垃圾,每一噸需要付20元的運費。一個10萬平方米的拆房工程,將產生8萬噸建筑垃圾,僅清運費就要耗資160萬元。
陳光標產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如果我能把建筑垃圾轉化為生態建材,既解決了“垃圾圍城”的難題,又能變廢為寶,豈不是一舉兩得!他做過多種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20xx年去德國考察時,陳光標發現了久尋不遇的“神奇武器”。那是一臺停放在拆遷工地上的“龐然大物”——建筑垃圾處理設備,眨眼工夫,堆積如山的磚頭、混凝土塊等建筑垃圾,就被它“嚼”成了細小的顆粒。技術人員介紹說,這種顆粒可以用來鋪路。陳光標當即以300萬元一臺的高價,從柏林引進了10臺建筑垃圾粉碎設備。
陳光標稱這種流水線設備為“變形金鋼”,因為無論是殘缺的方塊磚、圓石子、不成型的混凝土渣,這家伙來者不拒,只要投入它的大“口”,全部都能變成小顆粒。
接下來,陳光標開始向修路單位推銷他手中的建筑垃圾顆粒,起初人家還半信半疑,讓他先放些貨試試。當了解到這種環保建材的妙處后,客戶們不僅當場付清貨款,還急不可耐地向他下了大訂單。原來,他們以前鋪設路基時用的都是碎石子,每噸的價格為130——140元,而用陳光標提供的新型材料,每噸才30元。此外,碎石子都是通過開山炸石產生的,取材的同時就在破壞生態環境,采用陳光標的產品做路基,不僅質量過硬,而且很環保。
廢墟變金礦。身價上百億
20xx年7月1日,為保護土地資源,國家頒發了不許使用實心粘土磚的禁令。這讓許多磚廠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要么關門大吉,要么改用替代原料——采用石粉、沙子、石灰、粉煤灰等制磚,但這些原料不易找到且成本過高。這時,陳光標放出了一條喜訊:用建筑垃圾也能生產出經久耐用的磚塊,并且是環保型的。
原來,禁止挖土燒磚的條規剛一出來,陳光標就開始動腦筋改進他的機械設備,一番努力后,他如愿以償,讓“變形金鋼”除了會生產小顆粒外,還能吐出細碎的粉末。他把這些深加工出來的粉末狀建筑垃圾,以不菲的價格賣給了制磚企業。
陳光標提供的建筑垃圾粉末在價格上遠遠低于混凝土、白灰等,很快便取代了別的制磚原料,成為制磚企業的新寵。從此,陳光標賣出去的一車車粉沫變成了一車車環保磚、空心磚、馬路花磚、人行道磚、綠化帶磚……經相關部門檢測,這些新型環保磚不僅質量完全達標,使用壽命甚至比傳統的紅磚還要長,卻比前者減輕了20%。
此后,許多環保磚廠追著陳光標要生產原料,公路施工單位的催貨電話也令他應接不暇。
20xx年2月,陳光標創辦了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隨后,他又將拆遷房屋這一循環經濟模式,移植到廢舊汽車、家電、生產設備等方面,比如,報廢車胎可以在清洗,切塊,成粉后,做成農用車胎或塑膠跑道等。從此,在陳光標眼里沒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貝。
因“黃埔”是國內第一家高科技環保拆除公司,他接到的拆除工程也越來越大:北京長安街擴寬項目中的拆除工程、曾發生火災的央視大樓拆除工程,都是陳光標的公司做的;20xx年北京奧運會的長跑橡膠賽道,也是由他用“廢品”加工而成。
不斷擴展的市場,為陳光標帶來了巨大收益,他的個人財富滾雪球般不斷鼓脹。躋身富人階層后,陳光標沒有忘記回報社會,在捐款和救災方面屢現“大手筆”。汶川大地震,他以1。81億元人民幣的捐贈額將“中國首善”頭銜納入囊中。20xx年9月5日,陳光標在其公司官網掛出致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宣布自己去世后將向慈善機構捐出全部財產。有人估算,當時在全國十多個城市陳光標有600多臺大型設備,在北京、上海、香港、南京等地購置有辦公樓,再加上其它固定資產和現金一起,大約有50多億元。
陳光標的善舉,也為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因“黃埔”名氣很大,加上陳光標與人為善的品格贏得了無數人的敬重,尤其20xx年以來,他接到的拆除工程越來越多。
20xx年,他正在做的拆除項目是上海寶鋼、南京鋼鐵廠,還有河南的水泥廠,天津的化工廠,重慶的水力發電廠,都在做拆除。
專家預測,在未來30年間,將出現“十大新興技術”,其中“垃圾處理”位居第二。如今,盡管陳光標的公司已成為擁有4000多名員工、業務做遍全國的大企業,其個人資產超過90億元,但他仍不滿足,最近又不惜重金從國外聘請專家團進駐“黃埔”,力圖通過技術攻關,把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提高到100%,從廢墟中提煉出更多的“金子”,讓城市變得更美好!
古今中外經奮斗而成功的人篇3
18歲開始擺地攤謀生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主人公名叫魏宏遠。
從擺地攤開始的求學路魏宏遠出生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的一個偏僻、荒涼的小村莊。那里的氣候條件惡劣,最低氣溫接近零下40攝氏度。很多當地人患有一種叫做大骨節的地方病,魏宏遠不幸也被這種病魔纏身。這是一種以軟骨壞死為主要改變的變形性骨關節病,病人的關節疼痛難忍,增粗變形,肌肉萎縮,行走困難。
5歲那年,魏宏遠的母親不幸去世了。在此之前,為給母親治病,家中已欠下巨額外債,之后父親用了10多年的時間才還清。由于子女太多,父親照顧不過來,魏宏遠被寄養在了河南舞陽的一個遠房親戚家。親戚家已有3個孩子,家境也不好。魏宏遠經常挨餓,每天最多吃兩頓飯,接下來便是揀柴、割草、放羊、喂兔子,天不亮還要到集市上拾菜葉。
那時的魏宏遠蓬頭垢面,身上生滿虱子,冬天手腳凍得流膿,身上滿是大片的疤痕。當時,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頓飽飯。由于營養不良,加之水土不服,以及未能及時的治療,魏宏遠的身體發育受到嚴重影響。身材矮小,成年時身高不足1.50米,而且膝關節外翻,兩腿畸形,雙腿呈X型,走路不協調……這一切的一切,為他日后的人生埋下痛苦的伏筆。
第一次感到世間的不公平是在中考后。那一年,魏宏遠15歲。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省重點高中,分數遠遠高出所報考學校的錄取線。小小年紀的魏宏遠欣喜異常,可是,體檢以后,他被無情地拒之門外。
在好心人的指點下,魏宏遠叩開了縣教育局局長辦公室的門。當時,他真想把滿腹的委屈說給局長聽,可是因為緊張,他顯得語無倫次,在泛著的點點淚光中,他最終講清了沒被錄取的原因以及渴望上學的想法。好心的局長為他寫了一張推薦條。
魏宏遠把局長的推薦條呈給一所普通高中的校長,校長同意接收,但名分是“高價插班生”。盡管如此,魏宏遠已滿懷感激了——在失學近兩個多月的時間里,一種看不到希望的恐懼纏繞著他,使他艱于呼吸,近乎死亡。現在他終于在絕望中收獲了希望。
那一年高考結束,魏宏遠18歲。然而,命運竟是那樣的捉弄人,3年前的情景再次重演:盡管他的分數遠遠超過了所報考院校的錄取線,但再次因為體檢而失去升學機會,原因當然還是他的身體殘疾。
被大學拒之門外,在凄苦的淚光中,魏宏遠知道了生活的殘酷、命運的不幸,他不敢再對求學產生幻想,剩余的只有眼淚。可是,眼淚有什么用呢?眼淚不能填飽肚子,眼淚不能維持生活,眼淚更不能給予他人格的尊嚴。
生活不允許魏宏遠游手好閑,18歲的他開始了街頭擺地攤的生活。
清晨,在當時舞陽縣城一條簡陋的小街道上,一個最常見的境頭是:一個文弱少年吃力地架著推車,小推車裝著滿滿的蔬菜,很沉很重,少年滿頭大汗,累得喘不過氣來。夕陽下,少年收攤兒了,還是拉著車,瘦弱的身體盡管矮小,但背影拉得很長……
魏宏遠不斷地變換著經營方式。隔一段時間,人們會發現,在路旁賣早餐的小販中,又多出了一個攤點和一張稚嫩的笑臉,原來,魏宏遠又改行賣起了燒餅、饅頭……
自強不息實現大學夢
在一年多的街頭小販生活中,魏宏遠沒有忘記一件事情,那就是讀書,盡管此時的理想和夢想已很遙遠,但他還是滿懷熱情地憧憬著,盼望有一天老天能睜開眼睛,眷戀一下這個在逆境中掙扎的跋涉者。于是,在結束了一天的辛勤勞碌之后,魏宏遠常常把目光聚焦在書本上。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繼續求學,因為只有求學才能改變未來。
夏日的一天,魏宏遠遇上了河南臨穎縣第一高中的諶素娥老師。諶老師是全國特級教師,不僅課講得好,更是個熱心腸。看到眼前的學生如此憔悴,諶老師感到心在隱隱作痛。“跟我學一年吧,我一定想辦法把你送進大學!”
在諶老師的幫助下,魏宏遠重新回到課堂。他倍加珍惜讀書的機會,讀書像是在拼命。一年的勤奮換來高考的巨大豐收,魏宏遠終于被蘭州大學錄取。在當年河南省所有報考蘭州大學的考生中,他以總分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被破格錄取。這件事在舞陽和臨潁兩縣引起了很大轟動。
選擇蘭州大學,是因為這個學校的學費最低。然而為了第一年的學費,魏宏遠家中還是賣掉了一頭大豬、六頭小豬和一頭小牛犢,又多處舉債才將學費湊齊。在只身趕赴蘭州的火車上,魏宏遠意識到自己已經“榨干”了家里的最后一滴血,今后的一切只能靠自己了。
在交完第一年的全部費用后,魏宏遠的口袋里只剩下了幾十元錢。
學費貸款,生活費自賺;五天上課,兩天兼職,魏宏遠四年的大學生活就是這樣的安排的。做家教、發傳單、發放調查問卷、做新聞通訊員……扳起手指頭,魏宏遠曾做過的兼職,十個指頭都數不過來。
魏宏遠的大學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他覺得,家庭貧寒并不意味自己一定會生活拮據,樂觀的他不會為了省錢去節衣縮食,在保證學業的前提下,他要學習賺更多的錢,讓自己吃好、穿好、學好。魏宏遠沒有再向家里要錢,四年大學,他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鍛煉了適應社會的能力。
大學畢業后,魏宏遠回到了河南臨潁縣第一高中,做了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室里,他是最矮的人,可是他知識淵博,他的特殊經歷本身就是一本教材,學生能夠從他身上感受到一種力量。他講課幽默風趣、妙語連珠。在學生的評價中,他的得分很高,他所教班級的語文成績也一直遙遙領先。魏宏遠說:“只有能夠照亮自己的人,才能夠照亮別人。”
苦難讓他成為復旦博士
3年的高中教師生活中,魏宏遠有了固定職業和固定收入,接下來,和大多數人一樣,魏宏遠有了自己的家庭。妻子是個善良本分的女人,全身心地照顧著丈夫。
此時,生活質量和狀態有了根本改觀,但魏宏遠并未安于現狀。“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難”。魏宏遠想要汲取更多的知識乳汁,在繁忙的教學背后,他毅然選擇了考研。
在讀完上海大學的碩士后,魏宏遠想繼續深造,他將目光投向復旦大學。在經過充分的準備后,他報考了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博士生。導師陳廣宏教授是該大學古籍研究所的副所長,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方面的專家。
對于如何選拔弟子,陳廣宏教授有自己的原則。
入學面試那天,包括陳廣宏在內的許多專家坐在考官席上,給學生們打分、評估。其實,對于魏宏遠的身體畸形,陳廣宏已知道,但他并不在乎這一點,他看重的是,魏宏遠的專業知識是否出類拔萃。當魏宏遠走進面試現場時,除陳廣宏教授一副坦然外,其他的專家們著實吃了一驚,來者竟然是一名身體有缺陷者。他能行嗎?然而再看看魏宏遠,他是那樣的充滿自信。提問時,陳廣宏教授毫不留情,在文史哲知識方面的提問非常苛刻。魏宏遠不慌不忙,侃侃而談、對答如流。
看來,專業知識上無可挑剔,但陳廣宏教授仍不放松,他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你選擇考博的目的是什么?有沒有功利色彩?魏宏遠愣了一下,仿佛一下回到了當年的求學無門的年代,他含淚說出了自己的心路歷程,最后說道:“知識改變了我的命運,知識使我獲得尊嚴,知識也給我帶來無限的快樂!我這一生注定將與知識為伴!”
面試現場滿是掌聲。魏宏遠幸運地被錄取了。鑒于中晚明文學在整個明代文學乃至元明清文學中的特殊地位,魏宏遠選擇這個領域作為主攻研究方向,以明代七子派代表作家王世貞為突破口,進行全面考察與重新解讀。他還對明代金陵派展開進一步深入的研究,發表多篇系列論文,以視角新穎、材料翔實、論析深入、條理細密,獲得學界好評。
此后,學術已使魏宏遠獲得了脫胎換骨般的清爽和快樂,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魏宏遠感到無比快意,他可以有獨立的思想和獨立的人格,他可以用文字表達自己的心聲,他在抓緊分分秒秒汲取知識的乳汁。
從當年的地攤小販到今天的復旦大學優秀博士生,魏宏遠的生活軌跡在變,但他的生活模式卻沒變,他一直堅持邊求學邊打工,讓自己高負荷地運轉。如今,他依然靠兼職的收入養活家庭,擔起了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
魏宏遠說自己曾是一個沒有出路的人,可自己沒有怨天尤人,最終成了一個在知識和精神上都很富有的人。他這樣總結自己的人生:“生活如同一面鏡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我這一路上經歷的重重障礙,都是我笑對人生度過的。”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