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會輕易相信別人了,這是我最近聽到的最令人沮喪的一句話。
幾天前,閨蜜跑來找我訴苦,說她遇上一個奇葩的同事,長得嬌小可愛,可活兒干得不怎么樣,戲還特別多。
原本是兩個人一起合作的項目,變成了她一個人吭哧吭哧地干活,同事卻每天坐在辦公室里刷微博、聊微信,經(jīng)常還要煲個電話粥。
可老板一來,她立刻坐在電腦前,噼里啪啦地打字,一副勤勤懇懇的模樣,反倒是閨蜜,抱著雞腿啃的樣子,活像在享清福。
目測是一只心機婊。可閨蜜是個工作狂,只要工作不出紕漏,怎么耍心眼,她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蓻]想到,同事在做好的PPT上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了最前面,華麗麗地搶了一回C位。
閨蜜氣炸了,可她除了拼命往嘴里塞巧克力,什么也做不了。
不能跟老板說新人的懶惰,更不能和同事抱怨對新人的不滿,因為在別人面前,這個小姑娘既努力又無害。
閨蜜哭喪著臉感嘆,越不要臉的人過得越好。
她說這話的時候,我竟然有點無言以對。
是啊,真是個令人失望的世界。
不要臉,沒有成本,不用交稅,還能占盡好人的便宜。只需一句“我就不要臉了”,懟得你無言以對。明明是別人錯,吃虧的卻總是你,常常吃了啞巴虧,還無處傾訴。說出去,別人覺得你嚼舌根、層次低,不說,心里難受,又不希望她去禍害別人。
閨蜜說,總之,無論你讀了多少書,有多少見識,最后都會輸給三個字:不要臉。于是,她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我以后再也不會相信別人了。
可是,這個別人,不是心機婊,是你,是我,是活在她身邊的每一個人。當善良遭遇挫折,我們每個人都要背鍋。
經(jīng)常有人問,如今這個社會,我們?yōu)槭裁丛絹碓讲恍湃伪舜肆耍?/p>
答案可能很簡單:厚顏無恥的人,沒有自食其果。
一個朋友曾經(jīng)信誓旦旦地跟我說,對少數(shù)人的專政就是對多數(shù)人的保護。那個時候,我表示反對。我總覺得,沒必要對那些人專政,只要自己變強大,誰也不敢來招惹你。人永遠只能自己保護自己。
可現(xiàn)在,我卻覺得,他說得很對,寬容或許是對自己的獎賞,卻是對社會的懲罰。你變強了只能保護自己,而該受懲罰的那些人會去害別人。就是因為這樣,我們越走越遠。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信任的基礎是什么?其中,有一個言簡意賅的答案說得特別好,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基礎就是背叛的代價很大。
可惜,我們沒有。
老人摔倒,你好心扶了一把,他說你把他撞倒。最好的結(jié)果也不過就是你澄清了自己,他低頭承認個錯誤。
乞丐求助,你好心給了10塊錢,他高高興興地拿走,轉(zhuǎn)身掏出一個iphone 7,最好的結(jié)果也不過就是你知道自己受騙了,氣沖沖地把錢要回來。
可是,然后呢?
下次,他可能會去騙另一個人,而你卻再也不會相信別人了。我們的社會里,無恥的代價實在太小了,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于是,我們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只有一個:誰也不信。
懵然之間,我們從小學到大的中國式寬容正在一步步地摧毀信任。
1968年,英國學者哈丁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公地的悲劇》。在文章里,他設置了這樣一個場景:一群牧民在一塊公共草地放牧,一個牧民想多養(yǎng)一只羊增加個人收益,雖然他明知草場上的羊已經(jīng)很多了,養(yǎng)再多的羊只會導致草場質(zhì)量下降。
如果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利益著想,就會出現(xiàn)“公地悲劇”,草場持續(xù)退化,直到有一天再也不能養(yǎng)羊了。
這就是經(jīng)濟學上常說的負外部性,一個人犯的錯,整個社會都來承擔后果。仔細想想,這片正在消失的草地還真是像極了人們心里對彼此消失殆盡的信任和善良。
說到這里,小區(qū)年初發(fā)生的一件事給了我很大啟發(fā)。
我清楚地記得那是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鄰居家停在樓下的車擋風玻璃不知道被什么東西砸了個粉碎。他趕緊報了警。
警察來了之后,看了半天,說是高空墜物,讓聯(lián)系物業(yè)。物業(yè)找了好幾天,也不知道是誰家扔的東西。
就在鄰居就要自認倒霉的時候,他的一個律師朋友跟他說,“你可以把全樓都告了。”
據(jù)他后來回憶,當時他媳婦就傻了,這一告,以后恐怕就別在小區(qū)里混下去了。一塊玻璃沒多少錢,得罪了全樓人,可不是什么明智之舉。可鄰居掂量再三,還是決定告。
他贏了,全樓將近90戶人家,除了能證明自己當天沒在家的,每個人都承擔了責任。說實話,那是我生平為數(shù)不多的幾次覺得法律特別給力的時刻。
更讓我沒想到的是,居委會大媽跟我說,這一場官司,解決了我們小區(qū)多年的垃圾問題,因為再也沒有人從窗戶往外扔東西了。
看吧,多么現(xiàn)實的世界??上胂刖褪沁@么個道理,做壞事的成本高了,做好事的人就會變多。
如果你問一對夫妻,你們?yōu)槭裁床辉傩湃伪舜肆耍蚁氪蟛糠秩说拇鸢笗潜撑烟唵?,原諒又太容易?/p>
Onora O'Neill在TED做過一個精彩的演講《我們誤解“信任”》,強烈建議每個人都看看。生活里,我們對信任最大的誤解就是,我們應該加強對彼此的信任??墒?,我們忘了,恰恰是無條件的信任在摧毀信任。
Neill說:“當我們談信任,我們的目的不是普遍地增加信任,而是告訴大家對那些值得信賴的人更加信任。”
對于那些不值得信任的人,我們就是應該懷疑、懷疑再懷疑,否則這就是一個越來越壞的世界。
今天,我們的社會面臨的并不是信任缺失的問題,而是教會大家如何理智地去信任一個人。
她提出三點:是否稱職?是否誠實?是否可靠?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看他的信譽度。這就需要社會制度的完善,更需要社會之中的每一個人都能發(fā)出一點聲音,把不要臉的成本提高一點,不要臉的人就會少一點。
狄更斯曾經(jīng)說:在你的人生中永遠不要打破四樣東西:信任、關系、承諾和心。因為當它們破了,不會發(fā)出任何聲響,但卻異常痛苦。”
我想,更可怕的是,痛苦的不僅僅是當事人。
你不得不承認,建立信任有多難,破壞它就有多容易。你甚至搞不清楚,人與人之間為什么就變得這么冷漠了,好人又為什么越來越少了。
人們經(jīng)常說,這是一個熱鬧的時代,可是,在最應該熱鬧的事情上,我們卻常常選擇變成沉默的大多數(shù),然后安慰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
但我想告訴你,可能真的不行了,沉默不是善良,更不是慈悲,它是一顆毒藥,因為真正的善良是讓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這樣他才會知道怎么做是對的,而大眾也才會相信,善良其實很珍貴。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