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收到”是一種尊重
懂得尊重他人,人品不會差
朋友妍妍在一家公司做行政。
有天上班,妍妍接到領(lǐng)導指示,明天公司拍宣傳片,要求所有員工穿黑色正裝。
妍妍立刻在公司微信群發(fā)通知,最后還特意叮囑“收到請回復。”
同事們陸陸續(xù)續(xù)回復了,但直到下班,還有三個同事沒有回。
妍妍趕緊給他們打電話。
結(jié)果一個說看到,就是沒回;一個覺得是小事,妍妍特意打個電話是小題大做;還有一個同事連電話都沒接。
“我一直擔心那個沒接電話的同事第二天會不會沒穿正裝,到時候領(lǐng)導又覺得我沒有通知到。當?shù)诙炜吹剿┲b來上班才松一口氣。”
妍妍說,在工作中,她最怕的事情就是發(fā)通知。
“發(fā)通知這事,雖然簡單又無技術(shù)含量,但最考驗人的耐心。”
但我們能換位思考,如果你是發(fā)通知的那個人呢?
有緊急或重大消息要通知到每一個人,你會怎么做?你是否也會選擇群發(fā)的方式,并且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饋?
當你的信息發(fā)出去許久,只得到零星回復,你是否會焦慮?會擔心?
“收到”兩個字,花不了你1分鐘的時間,但是對通知者而言,是一種證明和交代。
“收到”兩個字,雖然簡單,卻體現(xiàn)了將心比心。
懂得將心比心的人,能夠尊重他人。
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人品不會差。
02
“收到”是一個承諾
有契約精神的人,人品不會差
和妍妍有著同樣煩惱的,是我的同學黃偉,他在一所高校做輔導員。
每年畢業(yè)季,關(guān)于如何辦理離校手續(xù)、準備畢業(yè)材料的通知,他都要發(fā)很多遍,QQ群、微信群、短信、郵件,一個都不落下。
“我也不想發(fā)這么多遍,但因為我很少能收到回復,所以只能多發(fā)幾遍確保他們能看到。”
可即便是這樣,臨近畢業(yè)辦手續(xù),總有些同學的材料準備不足。而準備不足的借口永遠都是“老師,我沒看到信息呀”“老師,我沒收到信息呀”。
在學生回復信息這件事上,黃偉更擔心這種行為背后所展現(xiàn)的學生們“契約精神”的缺失。
“不回復,就默認為沒看到、不知道,到時候出狀況就可以推脫。都是成年人了,還這么沒有責任感,沒有擔當,工作了怎么辦?”
社會很大,不再像以前一樣,能夠轉(zhuǎn)個路口就能找到對方。信息很多,不再像以前一樣,能夠時常聚在一起來通知。更不會有人反復通知,等你確認。
錯過了,就真的錯過了。
“收到”兩個字不僅僅表示你看到了這條信息,還意味著你明白這條信息里包含的內(nèi)容和要求,知道自己要如何去做。
“收到”兩個字雖然簡單,卻體現(xiàn)了契約精神,遵守契約,主動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是有責任有擔當?shù)谋憩F(xiàn)。
有契約精神的人,人品不會差。
03
能力決定你走多快,人品決定你走多遠
之前在媒體工作的時候,帶過兩個實習生。
一個叫李強,小伙子名校畢業(yè),見識廣、文筆棒、悟性高、有激情。
還有一個叫林佳,雖然也是科班出身,但卻有些木訥,肯吃苦,悟性不高。
兩人之中,我更偏愛李強一點。但沒想到轉(zhuǎn)正的時候,能力強的李強反而被分到了其它采訪組。
作為實習老師,我有點疑惑,問主任:“主任,為什么咱們要聞組不要能力相對強一點的李強?”
主任沒正面回答我:“你去群里發(fā)個通知,讓他倆把這2篇稿件分別發(fā)一下。”
過了一會兒林佳在群里回復收到,而李強沒有。
又過了半小時,林佳的稿件已經(jīng)發(fā)了,主任看李強的稿件還沒發(fā)出來,就讓我把李強叫進了辦公室。
主任問李強:“不是讓你把那篇稿子發(fā)一下嗎?怎么半小時了還沒發(fā)?”
“什么稿件?我不知道啊。”李強一臉無辜。
“就是我剛剛在群里給你說的那篇呀。”我打開手機拿給李強看。
“我沒收到呀。”李強劃拉了一下自己的手機,“老師,不好意思呀,我剛才寫稿真沒看見,我這就去發(fā)。”
站在他旁邊的我,其實已經(jīng)看見他的微信群上沒有未讀消息的提示了,這條消息他看過了,只是沒有去做而已。
主任揮揮手,讓李強出去了,轉(zhuǎn)頭對我說:
“作為他們的實習老師,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李強從來不回復群發(fā)通知、消息。
年輕人天天手機不離手,連回復兩個字的時間都沒有嗎?
回復通知事小,但是通知里的事是大事。小事都靠不住,大事還敢托付嗎?
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的兩種人當中只選一種,你會選擇哪一種人呢?”
大事看能力,小事看人品。
從回復信息這么一件簡單的小事,就能看出來一個人的人品。
李強被分走后,聽其他組同事說,他確實經(jīng)常出狀況。外出采訪忘記帶采訪筆,打開攝像機卻發(fā)現(xiàn)忘記充電了,甚至有一次記錯采訪時間讓采訪對象等了三個小時,從此被那個大咖列入媒體黑名單。
后來,我離開了媒體,但仍然能從以前的同事口中得到一些關(guān)于李強和林佳的消息。
時隔多年的今天,李強仍然還是一線小記者,重大的新聞報道從來不敢讓他參與。
而林佳,已經(jīng)成為要聞組的負責人,今年還有兩篇稿件在沖擊新聞獎。
決定一個人能走多快的是能力,但是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是人品。
“收到”兩個字,是人品的體現(xiàn),能夠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
04
“收到”見人品,凡事有交待
“收到”這件小事,做起來并沒有那么難。
別人通知一件事,回復一下“收到,謝謝。”
別人問你一個問題,知道且愿意回答就回答,不知道不愿意就回一下“不了解。”
別人邀請你去赴約,想去就同意,不想去就說不愿意,哪怕借口忙也好,裝作沒看見很不好。
別人在你很忙的時候找你,可以先解釋一下忙,等到閑下來再說。
別人如果想找你閑聊,如果你愿意就說,如果不想也不要忽視,告訴他你有事。
別人給你發(fā)的消息,你在很久后才回復,請先說聲抱歉,再好好聊聊……
這個世界越來越大,信息越來越多。我們越來越忽視收到的信息,可能是因為習慣了,可能是覺得無所謂了,可能是因為忙......
但是對于發(fā)消息的人而言,寧愿要你否定的回答,也不要一片沉默。
給一個明確的答復,凡事都有交待,這就是最好的人品。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