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環境的變化、隨著各方面的“教育”、隨著外界一切一切的變化···開始不斷地對以往的某些觀念、某些思想進行著歷史性地重新評估乃至批判,對所謂的一些中華民族流傳百年甚至千年的“精華”、對諸如孔某等圣人的立的某些言、對我在全國扶貧縣中的小村落里兒時耳濡目染的某些民間優秀的品德等等開始懷疑,甚至開始有了與之前截然不同的態度。某些專家說的真是好,世界一切事物時時刻刻都在不斷運動變化中。
很多以前認為不好、不對的事、物現在覺得沒有錯了,也有很多以前覺得好的東西現在覺得不好了。
寫下“做人不要太善良”就是我在眾多變化中的其中一點而已。
其實這在我們的先人口中已經說過“人善被人欺”,但我以前總不以為然,認為這有點功利,人不能怕被人欺而不善,但現在我想法變了,但并不僅僅是不善的原因是怕人欺,而“做人不要太善良”還有我所認為的其他原因,寫下“做人不要太善良”這個題目的動機或者說初衷是因為S老師的患病,過去及現在常與朋友、同事批判過太多善良人遵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原則,而實際上所謂的理論總是與現實有差距,甚至與人們都認為正確的理論到了現實生活中也黯然失色。
L老師幾年前曾得過一次C.C,她也樂觀地說曾在死神面前走了一圈,時隔幾年她老公S老師也患上了這種病,她心情當然不好,我們也為之難過,但也不能一味痛苦,治療、向前看、充滿希望向好的方面看才是應該的態度,痛苦和眼淚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如果哭能治好病,我們寧愿陪L老師痛哭一場,可我們知道不行,唯有堅強起來,勇敢、樂觀面對···
我和L老師、S老師都有交往、交流,他們都很是具有人格魅力、心地善良的人,無論是我的所見還是我的所聞都是他們的正面“新聞”,沒人說什么不是,但現在出現在他們家庭里的這種狀況,怎能用“善有善報”這樣的公式來套,盡管我們不能說有了好事就說明你行善了,有了壞事說明你做惡了,但一個人的善良總是對他(或她)的心理產生一定影響,而心理的影響一定會對身體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盡管有些唯心,但身體的不適與心理之間的密切關系已被越來越多的專家及非專家所承認)。善良的人大都有道德潔癖,處在某一個集體,某個單位,善良的人肯定會看不慣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人、某些事,有時不得不與不喜歡的人交杯換盞甚至低三下四;有時不得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有時不慎違背了自己的道德底線;有時某些小人暗中治了自己,而自己不會作惡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于是在心底深處會內疚、糾結,甚至耿耿于懷,開始背著包袱生活,腦筋轉不過彎,時間一久,心理問題的堆積就會慢慢侵蝕自己的身體,于是腰疼、背疼、胃不好、心臟不好等等或大或小的疾病引得身來,于是就得到的是與老祖宗說的相反的“善德惡報”的結果。而有些“惡”人,對惡人惡事根本就不在乎,做了什么損人的事,甚至既損人又不利己的事,根本不會往心里去,照樣地按時吃飯、按時睡覺,還有規律地享受、吃喝玩樂,于是每次年檢,各項指標非常正常,惡也沒得到什么惡報,于是很多實例推翻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老祖宗留下的勸世良言。
善,要有個度,人不能僅憑善良和老好人活著,要善,而不能太善;有時對不同的人或不同事,該不善也可以不善;更重要的是,做了善事、或對惡人做了惡事、或偶爾地犯個違反點小道德的錯誤,內心不能糾結,不能壓在心底,不能耿耿于懷···
道德要講,但道德一有潔癖,就會束縛住自己,有時束縛的是自己的本性,甚至壓抑了本性,這樣也常常會善帶來“惡”報。潔癖地厲害了,就會產生虛偽,不真實了,人就失去了根基。
于是:
做人不要太善良,丟掉身上并不干凈的道德潔癖,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