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化祖先實在聰慧,無需長篇大論的累敘,僅用諸如“得失、長短、前后、善惡、貧富、美丑、高低、上下、成敗、好壞”等一些簡單的詞組,就能詮釋一個事物的兩個極端,而且單從兩個漢字“得與失”相互依存關(guān)系,就直接道破整個人生亙古輪回的玄機。
“得”是得到,擁有,“三千寵愛在一身”、“姐妹兄弟皆列土”榮華富貴全都有了;“去”失去,空無,“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花細委地?zé)o人收”,白忙活一生,又什么都沒了。
盤點人生,每一個人生個體無不與“得失”息息相關(guān)。一個生命生長的過程也是一個擺放“得失”關(guān)系的過程。無得便無失,無失也便無得,得得失失,由此構(gòu)成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復(fù)雜人生。“得失”二字是稱量人生的天平法碼,如果擺放不好“得與失”這兩個法碼,則傷體喪命。也許很多人都能把得與失講得透徹不能再透徹,明白不能再明白,但未必能把得與失把握透徹不能再透徹。“縱觀古今,那些失民亡國的君主,那一個不是“天下熙熙,皆為得來。天下攘攘,皆為得往”么,那一個不是因為身在“得”中不知“失”而釀出的悲劇。博愛眾生的唐玄宗李隆基得到楊貴妃后,為了得到美人楊貴妃更多迷人的笑聲,整天沉湎于詩詞歌賦的靡靡之音中,沉迷于后宮溫柔鄉(xiāng)的風(fēng)花雪月里,他的大臣們也一個個醉生夢死在各自的“得”之中,最后為“得”失了天下。清朝高官和坤住著富麗堂皇的大屋,妻妾傭群,仍不滿足于自已的“得”,他在朝中結(jié)黨營私,為“得”而戰(zhàn),不惜殘害忠良,從不放過一切撈得金銀財寶的機會,弄權(quán)亂政20多年,最終“葬身于得”。就是新中國成立后也不乏很多為“得”而奮斗的。從“第一貪官”劉青山、張子善開始,到才被查處不久的原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他們那一個不是因為身在“得”中不知“失”而“前赴后繼”相繼落馬的,乃至他們的身家性命被他們自己瘋狂堆積的金山銀山所埋藏。可見“棄得”刻不容緩!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