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問薛露:“晚上我們要去烤肉,要不要一塊兒去?”其實她本來想晚上加班,趕一份明天要交的企劃書,但又不好意思拒絕同事的邀請,所以想了想,最后有些勉強地說:“好吧。”下了班,和幾個同事先去吃飯;之后,大家又提議去KTV,她很不想去,但又說不出不字,于是又跟著去。
一晃眼已經十點,大家又繼續,又轉去啤酒屋吃宵夜,一直到半夜兩三點才回家,早已經筋疲力盡,根本沒力氣趕企劃書。于是第二天一早,對著老板卻交不出成品,老板的臉色真是難看到了極點,薛露心中直恨自己,懊悔不已:“為什么我就是不會說‘不’?”
【智慧導航】
的確,對許多人而言,要說出“不”,真比登天還難!
對于同事、同學或朋友這些人的要求,不少人都和薛露類似,都有一個說不出“不”的心理。有時候寧愿自己吃點虧也不說,這個是咱們很多中國人特有的面子心理。
在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大意是說,我們中國人往往可以為了臉面而忍辱負重。寧可自己吃大虧,吃悶虧也要在面子上過得去。似乎這樣就使自己在周圍的人中有尊嚴,被人看得起。其實這樣做的結果很多時候會使人不得不放棄為人處世的一些需要堅守的原則,而失去了原則得到的面子可以說是一文不值。
我們看到,薛露明明是希望有時能說不,但往往被迫同意每個請求,寧愿竭盡全力赴約或幫忙,也不愿拒絕要求,即使自己也沒有時間或能力。其實學會委婉的拒絕同樣可以贏得周圍人的尊敬。
那么,為什么薛露繼續答應呢?這是因為她有個心理定勢,總是認為拒絕表示漠不關心,甚至自私,害怕令別人灰心。此外,還害怕被討厭、批評,損害友情。有趣的是,拒絕的能力與自信緊密聯系。缺乏自信和自尊的人常常為拒絕別人而感到不安,而且有覺得別人的需求比自己的更重要的傾向。從心理層面可判斷,薛露缺乏自信。
另一方面,童年的影響也很關鍵。很多人從小就已形成信念,如我只有順從和幫助別人,才能變得可愛,才夠朋友。正是由于覺得自己要成為一個取悅別人的人,他的自我價值的體現變得依靠為別人做事。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周圍的人都希望他隨時隨地在他們身邊,為他們服務。
因為不知拒絕,讓薛露的生活總是身不由己,往往陷入一團混亂。也就是說,一直不向他人說不,通常落得冷酷無情的跟自己說不。因此,合宜而明確的說出心中真正的想法,是EQ高手不可或缺的人際技巧。
薛露其實可以這么說:“我很想跟大伙兒一起去聚聚,也好久沒有輕松一下了,但是我這個案子明天經理一定要看,所以只好放棄跟你們去,忍痛犧牲啦!不過還是謝謝你的邀請,你真是夠朋友,每次有好吃好喝的都會通知我,希望下回我的運氣好些,能跟你們一塊出去瘋一瘋。”這樣的話語,人家完全能理解和接受。
【智慧處方】
當我們學會適時地對他人說“不”,也就學會跟自己的快樂說“是”了。
答應別人不要勉強自己。事實上,我們答應或幫助別人,要在時間允許和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如果超出了客觀條件,勉強為之,可能引起對方不切實際的期待,期待落了空,自尊心自然受損,而自己也會造成心理負擔。從心理學原理上講,幫助別人不要替別人做決定,也不要讓被幫助的人對自己形成依賴,這才符合心理健康的原則。
因此,對薛露而言,首先要自信并改變心理定勢,做回你自己。要明確和坦白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出什么是你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必需的,拋棄面子心理,并充分認識到在人際交往中學會說不很重要,對人對己都有好處。
學會拒絕的一些技巧(以下十種方法值得學習和參考):
拒絕法之一:緩沖法:
哦,我再和朋友商量一下,你也再想想,過幾天再決定好嗎?
拒絕法之二:謝絕法:
對不起,謝謝,這樣做可能不合適。
拒絕法之三:婉拒法:
哦,是這樣,可是我還沒有想好,考慮一下再說吧。
拒絕法之四:幽默法:
啊!對不起,今天我還有事,只好當逃兵了。
拒絕法之五:不卑不亢法:
哦,我明白了,可是你最好找對這件事更感興趣的人吧,好嗎?
拒絕法之六:借力法:
你問問他,他可以作證,我從來干不了這種事!
拒絕法之七:無言法:
運用擺手,搖頭,聳肩,皺眉,轉身等身體語言和否定的表情來表示自己拒絕的態度。
拒絕法之八:補償法:
真對不起,這件事我實在愛莫能助了,不過,我可幫你做另一件事!
拒絕法之九:回避法:
今天咱們先不談這個,還是說說你關心的另一件事吧……
拒絕法之十:自護法:
你為我想想,我怎么能去做沒把握的事?你讓我出洋相啊。
拒絕法之十一:嚴辭拒絕法:
這可不行,我已經想好了,你不用再費口舌了!
拒絕的技巧
拒絕,就是不接受。既然是對別人意愿或行為的一種間接的否定,那么就應該考慮不要把話說絕,應該給別人以臺階下。
從語言技巧上說,拒絕有直接拒絕、婉言拒絕、沉默拒絕、回避拒絕等四個方式。
直接拒絕,就是把拒絕的意思當場明講。
這個方法重要的是應當避免態度生硬,說話難聽。在一般情況下,直接拒絕別人,需要把拒絕的原因講明白。可能的話,還可以向對方表達自己的謝意,表示自己對其好意心領神會,借以表明自己通情達理。
婉言拒絕,就是用溫和曲折的語言,來表達拒絕。
和直接拒絕相比,它更容易被接受。因為它在更大程度上,顧全了被拒絕者的尊嚴。
沉默拒絕,就是在面對難以回答的問題時,暫時中止“發言”,一言不發。
當他人的問題很棘手甚至具有挑釁、侮辱的意味,不妨以靜制動,一言不發,靜觀其變。這種不說“不”字的拒絕,所表達出的無可奉告之意,常常會產生極強的心理上的威懾力。
沉默拒絕法雖然效果明顯,但如果運用不當,難免會“傷人”。所以可以嘗試避而不答、“王顧左右而言他”的方法,也就是“回避拒絕法”。
回避拒絕,就是避實就虛,對對方不說“是”,也不說“否”,只是擱置下來,轉而議論其他事情。遇上別人過分的要求或難答的問題時,就可以使用這個方法。
特別要注意的是,千萬別用撒謊來拒絕,一旦謊言拆穿,那對人際關系的傷害將是災難性的。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