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中國政府邀請了一批海外留學生回國參加“國慶典禮”,李彥宏有幸在受邀之列。這次中國之行,從根本上堅定了他回國創業的決心。此前的1998年夏天,李彥宏曾經應清華大學邀請,在清華作了一次技術講座,搜狐的一幫員工也去聽他講課,課后這些搜狐員工鼓勵他說:“你有這么好的技術,還不回國自己創業?我們搜狐買你的技術!”。從“國慶典禮”返回美國的李彥宏已經無心再在Infoseek繼續干下去,他想起了好朋友徐勇。徐勇是李彥宏剛剛從東部闖蕩到硅谷的時候認識的,當時徐勇在一家制藥公司做銷售。后來,徐勇和一幫硅谷的中國人攢著拍攝的紀錄片《走進硅谷》,在北京電視臺和內地其他電視臺還播出過。11月的某一天,徐勇邀請李彥宏到斯坦福大學參加《走進硅谷》一片的首映式,李彥宏便約好第二天與徐勇談回國創業的大事。
《走進硅谷》首映式的第二天下午,徐勇應約來到李彥宏的家里談“大事”。李彥宏拿出一份“保密協議”,徐勇有些驚訝,但馬上轉為鎮定——李彥宏在硅谷兩年半,早已習慣了美國人的談話作風。
徐勇在“保密協議”上簽了字。李彥宏說,“我們回國做一家互聯網公司吧。”
徐勇也是北大的高材生,當然,這時候他在美國的身份是生物學博士后。
兩人一邊吃飯,一邊商量著各自在未來公司里的股份比例、職責分工、發展規劃等等。對于這兩個身處硅谷的“夢想家”來說,創業的躁動,對前景的向往,就像突然噴發的火山,一時之間,讓他們激動不已。
硅谷11月的早晨,秋陽如春。經過一夜暢談,兩人美麗的新公司計劃已然“萬事俱備,只欠投資”。
他們的融資目標是100萬美金。硅谷有的是投資家,據說一片樹葉落下,總會砸住三個VC(風險投資商)。然而這一次風向變了,VC們的口味不再是門戶,而是電子商務,其中商業模式B2B最受青睞。
沒想到在這種情況下,竟然有三家VC愿意給他們這家技術公司投資。這些公司看重他們新公司的三個概念:中國,技術,團隊。徐勇找理由把一家不太中意的VC婉拒了,另外兩家,半島基金(PeninsulaCapital)和IntegrityPartners,用他的話說,“熱情得實在無法拒絕”。這些VC當然不是錢多得沒處花,那天簽字前,有個VC借故偷偷到房間外打電話問Infoseek的威廉•張,“這個羅賓•李真的很厲害嗎?”,威廉•張告訴他,“羅賓在引擎技術方面,在全世界可以排前三”。兩家VC更放了心,有人甚至想獨投,徐勇和李彥宏覺得還是兩家一齊投資更好,一家60萬美金。就是這筆跟投資人說是要花半年的錢,李彥宏足足制定了一整年的預算!
簽訂投資協議后,徐勇先回到了國內,李彥宏則在硅谷多呆了一段時間,看看老朋友,陪陪妻子馬東敏。李彥宏和馬東敏實屬于“閃婚”一族,他們相識6個月就結了婚,并育有一個女兒,他們是在一次中國留學生聚會中認識的,馬東敏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兩人認識時,她正在美國新澤西州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李彥宏常說如果沒有妻子的幫助,他那本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硅谷商戰》是不可能完成的,他也更沒有今天的回國創業了。
從陽泉到北京,李彥宏“走”了18年;從北京到美國,李彥宏“走”了4年;從美國再“走”回北京,李彥宏花了8年。李彥宏的每一步,都是人生追求和夢想的跨越。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