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一個春天,我和當當報了一個團,去溫州雁蕩山游玩,我們的團不大不小,25人,以家庭和朋友為主。
途經一處山泉時,導游對我們說,這里的水質是整個雁蕩山最好的,可以直接當礦泉水飲用,如果拿來洗臉的話,那就是最好的化妝品。
于是,我們二話不說就把瓶子里的水倒掉,下去灌水了。下去灌水必須把鞋子襪子脫掉,以免弄濕,其中一位男士嫌麻煩沒脫,當他灌好水上來時,鞋子和襪子都不同程度濕了。
回到酒店,他很自然地對他老婆說:“等下把我的襪子洗洗。”
他老婆不高興地說:“都說了要脫了下去,就你不聽,現在弄濕了要我洗,你以為出來很輕松嗎?一天下來走這么多路,誰不累啊?……”
他老婆啪啦啪啦抱怨了很多,他一聽趕緊說:“行了行了,我自己洗還不成嗎?”
但他老婆抱怨完后說:“拿來,我又沒說不給你洗。”
男人說:“算了算了,我自己洗。”
女人不樂意了:“你這人真是的,給你洗了你又矯情了。”
當當指著那女人偷偷跟我說:“唉,嘴巴不好真要命,事情沒少做,卻不落好,就是壞在嘴巴上。可以不做,但也別說,又做又說,等于白做。”
我想起了一位親戚,人挺能干,做事也麻利,以付出的角度而言,也算得上賢惠,起碼她對老公孩子的付出,絕對不會輸給別人。
但她老公和孩子對她的不滿,幾乎到了極點。我們曾去過她家,親眼目睹她是如何把自己的所有付出抹殺的。
那天是上午,她兒子剛剛起床走到衛生間去洗臉,她隔了十分鐘進去,然后我就聽到了這樣的對話。
她說:“洗完臉就這樣把毛巾扔在池子里嗎?你都多大了,我前世肯定造了什么孽,老天派你來收拾我。”
她兒子反擊道:“以前我每次都掛好的啊,但你不是嫌我擰太干就是太濕,怎么做都是錯,那我干脆就扔著吧!”
然后她開始一路喋喋不休地念,足足念了十幾分鐘,聽得我都有點不耐煩了。
她兒子受不了了,大聲說:“你別煩了,我重新擰。”
她卻奪過毛巾,自己擰干掛好,一邊走一邊說:“你要是干得好,我會說你嗎?早飯已經做好了,趕緊去吃吧!”
她兒子白了她一眼,轉身走進房間,把門甩上,她又念叨了好久。
到了中午,她留大家一起吃中飯,做了滿滿一桌子菜,本來是件很美好的事。
但她在整頓飯里都在說:“還有誰比我更苦命的嗎?每天要上班,回家要做家務,誰也不給我搭把手,這一大一小就是老爺和少爺,我天天忙完還得伺候他們,沒人心疼我,沒人可惜我。”
她老公聽不下去辯解說:“怎么沒人心疼你了?每次都幫你一起做家務,但哪次不是被你數落一頓,我早就說了,如果你不想干,你可以不干,但別天天都數落個沒完。”
她一聽老公竟敢爭辯,立刻眼珠一瞪:“你好意思說?你說你干的那叫家務嗎?還不夠給我幫倒忙的呢?”
那一頓飯,我們真是吃得消化不良,她的生活基本上就是為老公和兒子服務,然后再抱怨老公和兒子讓自己這么累。
這么多年下來,老公和兒子對她厭煩到了極點,對她絲毫沒有感激心態,有的只是滿滿的厭煩,連話都不愿意跟她多說,這一點又是新的令她不滿的地方,她的生活幾乎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有時候,我也會說:“既然你干得這么不情不愿,那干脆就不要干了。”
她會立刻嗆回來:“你說得輕巧,怎么不干?我不干誰干?”
于是,我也不說了,心里暗想:你老公兒子這么對你,其實也不難理解。
幾年前,我接觸過一位女讀者,她也有著類似的問題,她說每天從早到晚都是伺候老公孩子,但沒有一個人感激自己,好像她所有的付出都是天經地義的。
一開始,我以為她老公孩子特別不懂感恩,但隨著深入溝通下去,我才知道事實并非如此,而是她在付出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語言把所有的付出全部抹殺了,那一次我勸她說:“反正做也做了,何必再去說這些堵心的話呢,我想如果你不說這些話,也許他們也會跟著改變。”
她完全聽不進去,很激動地說:“我每天任勞任怨,累得跟頭牛一樣,難道我連說的資格都沒有了嗎?我不但要做還要哄著他們?。刻煜聸]有這種道理。”
我又試著勸她,但她相當固執,認為應該是老公孩子先改變對她的態度,她的語氣才可能好轉,我嘆了口氣,不再勉強。
我們身邊有一種女人:她們活沒少干,心腸都很善良,在人際關系中,一直扮演著付出的角色,可是她們的好很少被人記住,甚至是被身邊的人厭棄,原因無他,壞在嘴上。并且相當固執,認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難道還不能抱怨一下嗎?
很少能聽進別人的勸,固執地活在自己的思維中,付出得越多,抱怨得越多,被嫌棄得也越多。她們委屈,她們憤怒,她們期望被人肯定和贊美,卻以完全背道而馳的方法表達著自己的需求,身邊的人一個個離她們越來越遠,不愿意和她們交談,不愿意和她們溝通,甚至不愿意聽她們說話,于是,她們更加委屈憤怒,漸漸地把自己活成一個滿腹怨氣的刺猬。
曾經我媽也有這個毛病,每次我回家有換下的衣服,我媽都是一邊洗,一邊開始嘮叨:“你都這么大人了,衣服還要我來洗,我要伺候你到什么時候啊?以后你結婚了難道我也跟過去給你洗衣服嗎?”
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會很煩躁,連忙求饒地說:“你先放著,我自己洗,只求你別念。”
但她絕對不肯放著的,一定要給她洗,有一次,她重復同樣的話時,我問她:“媽,你到底想表達什么呢?如果你不愿意洗,那就放著,如果你愿意洗,那為什么一定要這樣說?”
她愣了一下,回答我說:“說習慣了。”
我很認真地說:“你就算不做,我已成年,沒人會怪你,但你又做又說,我們聽到的就是你的不情愿,你嫌棄我們的存在,然后我們只記得你的抱怨和嫌棄,不會記得你的付出。又做又說的人最傻。”
這番話對我媽觸動很大,她漸漸改變了這個毛病,偶爾她老毛病要犯的時候,我會挑挑眉毛提醒她:“你又忘啦?”
后來,年歲漸長,我漸漸明白她們的心理了,但凡天天表達自己勞累的人,內心都不自信,希望借此表明自己做事很累,希望別人記得自己的付出,于是,就用了這種最笨的辦法去表達,可是聽在對方耳中,第一反應就是:她不喜歡做這些,她討厭我的事,我害得她怨氣沖天。于是,會陷入煩躁與自責中,語氣和態度自然不可能好。
而做的人接受到這一信號的第一反應是:我這么任勞任怨地伺候你,說幾句都不行?你太沒良心了。為了提醒對方的良心,她加強密度地說,終于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很多姑娘都委屈地跟我傾訴付出了那么多,卻沒一個人記得自己的好。當然,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我們也可以對照一下自己的行為,有沒有這個毛病,如果有,那就要趕緊改掉。
因為它不會使你收獲任何你想要的東西,只會抹殺你所有的付出。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