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云干事情的眼光和做生意的智慧,在鹽池縣小有名氣。1990年,別人還在看天吃飯,他當上了養羊大戶。生態禁牧之后,他在參與防沙治沙中,又琢磨出了致富的門道,搞起了飼草料的活計,而且越干越大。
楊德云是鹽池縣高沙窩鎮油坊村農民,今年40歲的他,已經是在鹽池縣頗具影響的千禾飼草料配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
千禾飼草料配送有限公司于2011年11月注冊成立,是集牧草種植、加工及銷售,農作物秸稈加工及銷售,飼料、飼料添加劑銷售和養殖技術咨詢服務于一體的飼草料生產、配送公司。公司年產檸條草粉1000噸,年生產檸條包膜青貯1300噸,包裝規格為70公斤的青貯飼料年生產量約4000噸,每年解決剩余勞動力近400人(次),帶動了群眾增收。2012年以來,楊德云的公司為花馬池鎮、高沙窩鎮的23個規模養殖園區7萬只灘羊提供飼草配送服務,輻射中北部6個鄉鎮120余個灘羊規模養殖園區(場)的產品銷售網絡。
在這組看著很有規模的數據背后,是楊德云一步一步的摸索的艱辛和百折不撓的闖勁凝成的結晶,更是他銳利的眼光和果敢的性格所造就。1990年,初中畢業的他回家種地放羊,不久便達到了兩三百只羊的規模,在那個年代,楊德云無疑是令人矚目的養羊大戶。
2002年,高沙窩鎮開始實行生態禁牧。楊德云只得搬遷,隨后又采用圈養,養了1000多只羊。當地十年九年旱的自然條件,使得飼草料短缺的問題很快暴露出來。羊多草少、草畜倒掛成了制約鹽池草畜發展的瓶頸因素。
自治區農牧廳、鹽池縣委政府號召灘羊養殖戶廣種優質牧草,科學加工利用。憑借著過去種苜蓿、種玉米飼羊的經驗,楊德云率先租地種苜蓿、種青貯玉米,建青貯池生產青貯飼料,并先行試用青貯飼料喂養自家圈中的羊,眼前的困難得到了暫時的緩解。不久后楊德云發現,單純飼喂一種牧草,灘羊的長勢并不好,而且也不能徹底解決灘羊養殖缺草少料的難題。
2009年,楊德云參與到了防沙治沙的行動中,精明的他發現這不僅是一場生態環保的持久戰,更蘊藏著發展經濟的大好機會。
這一次,楊德云再次展現出了超凡的眼光。他把目光投向了漫山遍野的檸條。經過自治區畜牧站多次平茬、化驗的實驗證明,檸條的用途和價值非常大。加工后的檸條是上好的羊飼料,尤其制作出檸條包膜青貯,適口性好,增重效果明顯,而且沒有平茬的檸條反倒長得垂頭喪氣,充分說明了檸條平茬加工有利于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把檸條加工成羊飼料,把這么豐富的資源利用起來,簡直是一舉兩得。認識決定行動,2011年,楊德云挽起袖子開始干起了檸條加工。
事實證明,楊德云又選對了方向。利用治沙成果,進行沙產業的開發,不僅增加了楊德云自己和企業的收入,也帶動身邊的人找到了產業出路,給農民們增加了收入。楊德云,這個出生在沙窩窩的人,不僅參與到了征服沙海的艱辛“戰役”之中,更在沙海中掘出了效益,掘出了希望!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