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場鎮騰道村屬紫云自治縣偏遠山村,在該村的一個小山坳里,有一個林下生豬養殖場。養殖場由9戶農戶合建,宋庭品在返鄉創業的過程中找準人生中最堅實的發展著力點,成為該村發展林下生豬養殖的帶頭人。
返鄉創業遭挫折
出身貧困家庭的宋庭品,為減輕家庭負擔,初中未畢業就外出務工,歷經多年打拼賺了些錢,家庭經濟面貌有所改善。因文化水平不高,宋庭品在外務工期間大多從事體力勞動類工種,30歲時患上了痛風病。不能做勞動強度大的活,無奈中只能返鄉另尋出路、再作打算。
回鄉后,宋庭品把能想到的營生都做了個遍。他曾經把精力放在了種植竹蓀上。然而竹蓀“嬌氣”,種植條件過濕過干都不成,需風調雨順年才能有收成。“兩年虧本兩年賺,除去請人工、土地流轉金等成本,虧贏互補,沒虧本已經謝天謝地了。”宋庭品說。
不甘失敗的宋庭品開始審視自己的創業路。近年來,村里經濟條件每況日上,迎來改善居住環境的建房熱潮,宋庭品覺得開辦砂石廠有利可圖。2008年,宋庭品邀約5個曾經一起在外打拼的同鄉合伙在猴場鎮境內開設一個砂石場。經營兩年后,因諸多原因,共虧損80余萬元,每個生意伙伴各自投資的10余萬元都打了水漂,經營砂石廠的嘗試以失敗告終。
養豬助脫貧
眼看打工賺來的錢所剩不多了,兩個孩子在讀中學,自己做不了重活,沉重的家庭負擔落到妻子肩上,經不起折騰的宋庭品經多方考察發現,騰道村山多草多,適合發展養殖業。
2010年,宋庭品買來20余只黑山羊,放羊這活兒不背、不抬、不挑,患痛風腿腳不便的他每天上午趕羊上山,傍晚妻子回來幫忙把羊趕回去,6年間,養羊最多時有100余頭。
“養羊是我患病創業期間收獲的第一桶金,每年養羊創收2至3萬元。”宋庭品說,養羊雖然能讓他有穩定收入,但養羊對森林存在破壞,喂養數量上也會受到限制。
騰道村一帶樹林較多,森林覆蓋面積大,適合生豬散養,散養的豬肉質好,價格有市場。鑒于此,宋庭品開始籌劃開辦一個大型林下養殖場,成立林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2015年6月,宋庭品邀約8個村民發展林下養殖,選址在一個四面環繞森林的小山坳,9人共投資15萬元,花了3個月時間搭建起豬棚。
同年9月,宋庭品和他的合作伙伴買來70頭豬仔,兩人一組9人輪流喂養。只要天不下雨,早上將豬喂飽后趕到山上的樹林下放養。慢慢地,豬棚規模開始擴大。
“今年10月,我們把剩下的105頭生豬全部賣了,雖然放養豬不肥,但售出價比圈養豬的要高,共收獲26萬余元。”宋庭品說。
做大規模同致富
“豬仔竄入樹林后,不僅能覓食,還可以除草護林。”感受到生豬養殖巨大潛力的宋庭品決定增加豬仔數量,之后,大伙又買來76頭豬仔。
“剛開始時不注重生豬的防疫,養殖經驗不足,喂養的豬遭遇病癥,死去了40頭。”宋庭品說,所幸發現早,他及時用藥,抑制住了病癥蔓延;后請來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實地查看,才知道是豬棚透風,棚內地面冰涼,風寒引起病癥所致。
養殖場堆放的磚和沙子是用來建豬欄的,過去搭建的豬棚四面透風,白天放養的豬晚上歸欄后,很容易讓豬引起風寒,宋庭品準備將原先豬棚全部改建成豬欄,注重養殖的科學性,不斷提升養殖效益。
宋庭品說,他們將逐漸擴大養殖規模,并已申請成立林下養殖專業合作社。
“藤道村地理環境適合發展林下養殖,林下養殖出來的豬肉品質好,有市場優勢。”
猴場鎮鎮長羅剛華說,猴場將大力支持和鼓勵村民發展種養殖業,并注重發揮宋庭品等人的帶動作用,為貧困村民做好榜樣,共同向同步小康邁進。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