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先立志,致富靠自己。”這是徐金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記者近日再次來到金六村貧困戶徐金才的家,他告訴記者,靠著這份志氣以及各項扶貧政策的激勵,今年養(yǎng)豬掙了八萬元,遠遠將貧困線拋在了身后。
徐金才在同村的鄉(xiāng)親們眼中是一個勤快人,養(yǎng)豬、養(yǎng)牛、喂雞……從早晨忙到晚上。然而,命運多舛,兩年前因孩子的一場病痛,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還欠下了兩萬元外債,一家人的生活急轉直下。
如何讓徐金才脫貧致富,是金六村“第一書記”朱大為的一塊心病。前后調研多次,仔細了解了徐金才家的貧困成因、勞動力構成、產業(yè)愿望后,2014年年初,朱大為與徐金才商議,通過養(yǎng)殖生豬來脫貧。
萬事開頭難。徐金才和妻子拿出東拼西湊的2萬元開始籌劃養(yǎng)豬。為節(jié)約成本,夫妻倆決定自己建圈。“圈舍是我們一磚一瓦搭建起來的,每一塊磚都是自己用水泥和石沙做出來的。”徐金才說,夫妻倆花了整整一年,才算把豬圈全部完成。
有一段時間,生豬市場不很景氣,夫妻倆辛辛苦苦養(yǎng)豬,沒能夠給家里帶來效益,反而讓整個家庭變得更加拮據。“十幾頭豬每天都要吃東西,自己種的糧食遠遠不夠,還得花錢買糧食,那時候每頭豬喂出欄還不夠成本。”徐金才告訴記者,“多虧朱書記一直鼓勵我,才堅持到了現在。”
2015年秋,生豬市場逐漸好轉,徐金才開始盈利。今年,養(yǎng)殖場逐漸走上正軌,徐金才迎來了第一個豐收年。這個月,徐金才賣了5頭豬,掙了1.3萬元,剩下12頭豬也被客戶預訂一空。除此之外,妻子飼養(yǎng)的山地雞賣了100多只,30元一斤,收入2.2萬元。
望著剩下的豬和山地雞,徐金才心里有了底。徐金才說,現在還有80多只山地雞,能賣到2萬余元。有了底氣的徐金才準備再增加養(yǎng)豬的規(guī)模,同時擴大雞圈,努力當個名副其實的養(yǎng)殖大戶。
看到徐金才一年來有8萬元的收入,朱大為十分欣慰。年前,朱大為又將明通鎮(zhèn)剛剛下發(fā)的2780元產業(yè)補助交到了老徐手里,希望他再養(yǎng)幾箱蜜蜂,讓來年的日子更加甜蜜。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