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新泰市聚野家庭農場,“80后”焦圣貴正和工人炒制蒲公英茶葉,揉捻、殺青、炒干、烘干,做得有板有眼。
“以前只把蒲公英當成野菜吃,現在開發成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散結功效的茶,市場上供不應求,我正打算與別人合伙擴大生產規模。”面色黝黑、略顯清瘦的焦圣貴告訴記者。
大學畢業后,焦圣貴曾在泰安市科技局工作了5年。他注意到,每逢周末,越來越多的城里人跑到鄉下挖野菜。他開始琢磨:野菜除了具備天然有機、營養豐富的因素外,還兼具醫療保健價值。在人們追求返璞歸真中,是否蘊藏著商機?2007年夏天,他從野外收集了一些薺菜、面條菜、灰菜、苦菜、白蒿等野菜種子,利用每周一次的閑暇時間,在自家農田里試種。一年下來,他試種的3畝地賺了3萬多元。種野菜的收入比板栗、山楂、桃樹可觀多了。于是,種野菜自主創業的念頭,猶如地里一茬茬生長的野菜,一發而不可收。
2011年,焦圣貴感到自主創業的時機已經成熟,但剛一表露出要辭職的想法,就立刻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好不容易供你上了大學,你現在要放棄鐵飯碗,回村里重拾土坷垃?這讓我們的臉往哪里擱?”然而,焦圣貴主意已定,他詳細給父母講他的野菜“生意經”。在他的堅持下,父母不僅尊重了他的選擇,還成了他的種植顧問。
無疑,創業的過程是艱辛的。“原以為,自主創業就是告別朝九晚五,沒想到現在經常是朝六晚十。”焦圣貴苦笑道。2015年10月份,在大棚上作業時,他一不留神摔下來,造成右腳足骨粉碎性骨折,住了一個月醫院,腳上打了1塊鋼板和7個鋼釘。
為讓野菜長“大”變“壯”,2013年,他在新泰市泉溝鎮小良莊村通過土地流轉,注冊成立了新泰市聚野家庭農場,建立了中國野菜野生水果種源基地。另外,他還發展林下畜禽養殖及水果精品百果園,開發了野菜及野生水果的深加工。焦圣貴說,他將繼續豐富完善野菜品種,擴大種植面積,探索更多野菜的深加工方法和工藝,通過一二三產融合,促進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