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建設發生財務危機后,出來成立太平洋國際行銷公司的謝基松表示,盡管他的公司只有兩個半全職員工,過去在企業內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現在卻發現其實都不容易。例如每個月要發薪水,可到發薪時才知>道發薪水有多難。二三十平方米的辦公室,電話費一個月就要好幾萬,還有水電費、勞保費等,都是不小的開銷。
那么,在單飛前、創業后,各該注意哪些原則?又該避免那些錯誤?許多已創業的個人,為準備創業的人提供寶貴的經驗。
創業前,準備四大條件
1.大組織的磨練,十年以上經驗更好
要成功創立小型公司,最好先經歷過大組織的磨練。因為組織可以提供較大的視野。
當過總裁助理、在東帝士集團服務過十年,才出來從事公關顧問的周玉娥,就覺得在東帝士十年讓她見多識廣,不僅集團內產業多,累積了不少產業知識,同時,也承辦過上市、辦過邀請包括總統層次出席的數千人聚會等,這些都是她后來獨立的最好資歷。
2.建立個人品牌形象
有多年人力市場經驗的昱藤數字人力總經理曾毓芬就指出,在大組織工作逐漸委外、外包的趨勢中,“公司的光環隨時會被拿掉”。因此,在組織內工作的員工,除了要擦亮公司的品牌,也要把自己當成品牌來經營。
3.廣結善源,建立人脈
32歲的鐘雨欣,過去只是日商貿易公司的秘書,但是她加入日商秘書協會之后,意外得到即席翻譯的兼職工作,不僅拓展人脈,還進入有線電視日本臺歷練三年的公關、節目企劃與制作,現在成立個人公關工作室。“只要想到日本就會想到我,”鐘雨欣自我期許。
4.加強專業能力、整合能力
“沒有專業,人脈只能用一次而已,沒有第二次機會。”一位獨立工作者強調,無可挑剔的專業能力是一切的基礎。除了專業,要能從眾多的自由工作者中脫穎而出,則要有不同專業領域的整合能力。
“今天的職場,你不能只做一件事情,你一定要視自己就是一個企業體。”美國《新聞周刊》在談到美國一人公司趨勢時建議。
創業后,掌握四大重點
1.初期心態要歸零,經濟上要有至少一年的準備
當過惠普總經理6年,又擔任過資策會董事長3年的黃河明,又給自己一個極大的挑戰:成立悅智全球顧問。黃河明說自己個性審慎,因此各種準備早就做好了。財務上,十年沒有收入,也不會影響家計;心情上,一切歸零,“就像是計算機上已經打了好幾頁的文件,統統丟掉,重來,當作過去沒有就好了。”他說。
2.不能單打獨斗,要組成可彈性合作的團隊
35歲的曹憶雯,離開屬于裕隆集團旗下的《行遍天下》之后,單飛成為旅游報道的自由工作者,她經常跟旅行社或航空公司提企劃案,通過之后,再找美編、以及兩三個文字工作者一起合作,“我們彼此都是對方的老板。”
3.永遠的客戶導向
惠悅企管顧問總經理黃世友指出,通常企業外包的案子,大都是公司內部沒有這種人才,或是臨時發生狀況,或是結案時間有限。“客戶需求可能說不清楚,又有時間壓力,又必須要讓客戶滿意。”他指出自由工作者必須具備這樣的核心能力。
4.自我管理與持續學習
韓第在《大象與跳蚤》一書中提醒,持續學習,才能超越競爭,尤其是隨時需要維持最新技能的專門職業。他建議一年要花10%的時間來學習。
創業時應該避免的四大陷阱
1.不能亂接案子
一位文字工作者就曾經有慘痛經驗,不是三個月沒案子接,就是一下子來太多案子,每個都急得半死,簡直瘋狂。之后,只維持一年半,他就回組織工作。由于他的痛苦經驗,他建議SOHO族不要亂接案,要用一段時間摸索出一個穩定的客戶群。
2.說到做到,不能沒信用
保優美管理顧問總經理許書揚指出,信用是與客戶繼續往來的關鍵。因此答應客戶的事情一定要如期完成,說到做到,否則下一次就沒有合作機會了。
3.要管理客戶的信用
宇承數字科技的張易承,曾經幫一家五星級飯店更新網頁,結果這家飯店中途經營權易主,聯系的窗口換人,讓他做了三個月的白工,十幾萬元費用都沒收到。但是之后,張易承學會保護自己,每個案子進來,雙方都要先簽法律條文,“這些信件都會進入對方公司的法務部門,我就較有保障。”
4.不能孤芳自賞
離開《行遍天下》總編輯職務后,曹憶雯建議,如果常常拒絕客戶的緊急案子,日后很難有合作機會,因此,無法接下的案子,會介紹給其他朋友,甚至案子太大時,一定找其他人協助。“這樣,案源基礎才會擴大。”她說。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