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五個孩子三個殘疾,為給孩子治病,文敏與王全華夫婦變得家徒四壁。今年年初領到14只“扶貧羊”,讓文敏一家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從14只到近百只,“扶貧羊”漸漸變成了“致富羊”。近日,在外打工的王全華有了回鄉申請入黨,并成立合作社的想法,希望盡自己所能回報社會,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文敏說,這只小羊羔是扶貧羊產下的,養殖規模越來越大,生活越來越好,她打心里高興
貧困戶領到“扶貧羊”
12月19日上午,在譙城區立德鎮申樓村王大莊文敏家的院子里,咩咩的羊叫聲不絕于耳,文敏端著一個盆子將飼料放在槽中,小羊們迅速圍到槽邊。記者看到,文敏家的羊圈與普通羊圈不同,被建在了高處。文敏說,這是她按照養殖場里的羊圈搭建的。
“養殖場的羊有小洋樓,我也給我家羊羔‘蓋了一棟’。”文敏笑著說,“一樓是羊圈,地板有縫隙,羊糞直接通過縫隙落在下面,干凈衛生、方便收拾。”
文敏是申樓村的貧困戶,家里五個孩子三個殘疾人,最小的兒子剛上幼兒園,出生便患有先心病、智力障礙,為給兒子治病,文敏夫婦花光了在外打工攢下的所有積蓄,還欠了不少外債。之后文敏便留在家中照顧五個孩子上學,丈夫王全華繼續外出打工。然而丈夫掙的錢遠不能裹住家里的開支,甚至連孩子們的藥費都不夠。
立德鎮紀委副書記王寧還記得第一次來到文敏家中的情景。大冬天,孩子們還穿著單布鞋,衣服也非常單薄,五個孩子有三個孩子無法與人正常交流。“我們是專門來幫助她的,可當時她還以為我們是來收社會撫養費的,很抵觸。”王寧說,當得知政府要送給她扶貧羊,她高興極了。
“扶貧羊”變成“致富羊”
“貧困不怕,就怕精神貧困。”立德鎮副鎮長杜森林說,文敏是貴州黎族人,與丈夫打工時相識,從小家庭貧苦,但也造就了她剛毅的性格,勤奮能干。今年年初,鎮政府第一批給她發放了14只扶貧羊,11月份第二批又發放了8只。她自己還從養殖場購買了一些羊,加上扶貧羊產下的小羊,她家現已有60多只羊了,扶貧羊已經變成了“致富羊”。
“本來更多,快100只了,我前幾天剛賣了30只大羊。”文敏笑著說,扶貧羊是胡羊,這個品種的羊抗病和抗寒能力強、產仔多且成活率高,平時就喂些草、玉米糝,有時配些飼料,長得也快。“有幾只扶貧羊還是帶著羔送來的,不到一個月就產小羊了。”
“我們刻意從養殖場購買帶羔的羊,這樣羊來到農戶家不久就產羊羔,可以給他們帶來一些動力和希望。”杜森林說,每只扶貧羊都有“身份證”,買了保險,即使羊養死了,也有賠償,這樣可以防止農戶將死羊宰殺或賣給別人,食用后對身體產生危害。另外養殖場免費提供技術支持且負責收購,不愁銷路。
欲加入黨組織帶領村民共致富
除了養羊,文敏還用賣羊羔的收入買了兩頭豬和幾只雞,種了一些菜,羊糞就拿來壯地。市團委和市婦聯為文敏的孩子們申請了教育資助資金,市殘聯為她的三個孩子做了殘疾鑒定,辦理了殘疾證。
“眼看著日子越過越好,我打心里感謝政府,感謝給過我幫助的人,杜鎮長和其他領導資助我的每一筆錢我都記著呢,只要我活著,就不會忘記,以后我會盡我的能力去回報社會,回報這些好心人。”文敏說著流下了眼淚。
“文敏一家生活越來越好,讓我們欣慰,但更讓我們高興的是他們思想的轉變。”王寧告訴記者,今年8月份,鎮紀委工作人員來到申樓村發展黨員,文敏的丈夫王全華還專門來到村委會問“我能不能入黨”,這讓他非常意外。“王全華家養的羊在村里可以說是最好的、規模最大的,他說想成立合作社,將他們養羊的經驗傳授給更多人,和村民們共同致富。”
“我很支持他的想法,我不怕累,能幫助到別人我就覺得很開心,能帶著大家共同致富就更好了。”文敏說,她一個人在家養羊,照顧五個孩子也感覺有些吃力,她支持丈夫不再外出打工,回鄉發展。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