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這個可怕的觀念象夢魘一樣折磨著我們這個古老的社會,多少曾經“精壯”的企業,被他折磨的骨瘦如柴,奄奄一息……“別人會逐漸忘記你犯錯誤時候的那種傻樣,但是會清楚的看到你的成長”這是一句我經常自我安慰的話,當我數年后遇到哪些曾經因為我經常多做多錯而嘲笑過我的人,看到他們大多還停滯在以前的水準上,我就覺得我不是在欺騙自己……“多做多錯”,曾經是我們社會廣泛存在的觀念,哪怕是現在,這種觀念還是有廣泛的“市場空間”。中國傳統文化是受“明哲保身”觀念影響很深的,在我們傳統視野里,勤勞的出頭鳥是要被機關槍瞄準的,更別說因此而犯錯。
“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這個可怕的觀念象夢魘一樣折磨著我們這個古老的社會,多少曾經“精壯”的企業,被他折磨的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更可怕的是這種觀念有蟑螂一樣是生存與繁殖的能力,不斷的擴展他的領地。
孔老父子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是的,人一定會犯錯的,人的本能使自己在犯過錯誤以后感到很難受,這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積累的優秀基因,但這也會成為一個分支點:要么犯錯誤后,以之改進,避免今后犯同樣的錯;或者干脆逃避,今后干脆不做這樣的事情;于是,前者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之一,而后者衍生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這樣的消極觀念。
從小我奶奶告訴我,人多做些事情是不會做死的;從小我爸爸一直說我我的臉皮很厚;因此我一直提醒自己盡量多做些事情,并且也不太在乎別人怎么看待我因此犯錯。在經歷多年社會風霜之后,我深感多做多錯,其實不錯,并逐漸深感其中之樂。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