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年輕時在美國的故事。
那是一個天氣晴朗的星期日,我去參加一個早間彌撒。
我不是教徒卻去星期日的彌撒聽牧師講道,是因為聽說這對學英文很有用。原以為氣氛一定很嚴肅隆重,結果讓我大吃一驚。
在祈禱前會有一段“今日故事”的講道,信徒們聽了直哈哈大笑。在開頭的十分鐘,牧師一連說了好幾個令人忍俊不禁的段子,等到氣氛變得輕松活躍,他才開始談正經的事。星期天教會的陣陣歡笑,讓我體驗了什么叫打開心胸的感覺。
美國人習慣先把人逗笑了以后,再談重要的事。看來在星期天的教會,我學到的似乎不只是英文呢。
我把學到的事立刻付諸實行,用自己的蹩腳英文拼命思考“逗人發笑”這件事。
比如說,向街角賣熟食的小販問路。又比如,寄行李的時候向郵局的人請教關稅文件的寫法。大部分的人都很忙,覺得我這個一口爛英文的外國人很麻煩,根本不理會我。
可是只要我先說個小段子,讓對方笑出來,之后再坦白“老實說,我迷路了”,對方的態度就不一樣了。不是一定得讓對方大笑出聲,而是只要在提到正事之前,先說幾句幽默的話,讓對方笑一笑,緩和一下氣氛。
我把這個策略在認識的美國人身上實驗,結果立刻就交到了朋友。
回到家開始工作之后,這個方法也幫了年輕的我很大的忙。就算笑話不好笑也沒關系,哪怕是中年人的冷笑話也無所謂。“我想逗你笑,想讓你開心”,我想沒什么人會討厭別人以這種態度對待自己。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