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紛擾,
究竟什么是善?
什么是惡?
——國館君按
一個窮得揭不開鍋的兒子,雖一心一意照顧年老的父母,但始終沒有讓父母過上富裕的日子,這是孝嗎?有人一生行善無數(shù),卻一時貪念起做了壞事,這是惡嗎?
世事紛擾,人愈成長,接觸的善惡越多。面對這些善惡交錯的人和事,一時竟也難以定論,不禁疑惑:善惡究竟如何界定?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 。力不足以供養(yǎng)父母,但有孝心,能盡力讓父母過得不那么難受,這就是孝。
每一個善舉,皆是如此。評斷善的,不是結果,是內(nèi)心;不是外在,是內(nèi)心。每個人的能力大小不同,可以實現(xiàn)的善舉也不同。若是懷有一顆善心,無論境遇如何窘迫,都不妨礙我們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但若動機不純,哪怕善事做得再大,也不能稱其為善。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色欲是人之本性,再怎樣存天理滅人欲,難免一時半會少有松懈;只要不行差踏錯,就不是惡,無罪。
與善舉不同,衡量惡行的,是結果,是形跡。因此,法律允許人的內(nèi)心有觸犯的想法,但只要沒有付諸行動,就不為惡;而一旦行為越界,那就觸犯了法律,會遭受懲罰。
善惡不是簡單的加減法
評判一個人的善惡,并沒有固定和統(tǒng)一的標準。但無論善惡如何界定,世上都難有純善之人,也無全惡之人。
佛法里說:“小乘佛法論事不論心,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凈空法師曾對此解釋過,大意為:小乘佛法修行,譬如說殺戒,你很恨這個人,心里想把他殺掉,但是你沒有動手,不算犯戒;大乘佛法修心,論心不論事,動了念頭就犯了殺戒,所以大乘戒很難持。大乘戒里面,你沒有心殺他,誤殺了,有過失,沒有罪。
可見,論心論跡的說法與佛法其實是相通的:以小乘佛法約束惡、以大乘佛法修煉善。它們是包容的,允許人有瑕疵,所以要修煉。佛法里的修心修善,是一個“修”的過程,強調不斷地進步。因此世上應不分善惡之人,而分是否為修善之人。
歷九九八十一難
《西游記》里,唐僧是金蟬子轉世,也要歷九九八十一難,方能修成正佛。期間的每一次劫難,是不斷認識自己的修煉過程。佛法里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的過程,其實也是逐一戒掉心中不好的念頭,逐步走向佛的過程。
因此我們出現(xiàn)過惡念并不可怕、也不可恥,把惡念當成修行里的劫難,每度一關,就認識自己多一些,摒棄的惡也多一些,離善道就更近一些。這般,當我們回首過往,就不會因瑕疵而耿耿于懷;而是以之自省,在修善的道路上再前進一步。
為善,要持之以恒,一點一滴地積累,方有功德;為惡,要有放下屠刀的決心,回頭是岸。正如先人的警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做到這兩點,便可稱得上修善之人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