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國慶放假回家,跟一個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相聚,因為在不同城市工作,現(xiàn)在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能難得見上一面。
看到她第一反應就是“臥槽,你居然換了個發(fā)型”。眼前的好朋友不再是萬年黑長直,而變成了亞麻色日系卷發(fā)。
“你不知道啊,我剛弄完頭發(fā)就發(fā)了照片到朋友圈呢。”
我點開她的朋友圈,才發(fā)現(xiàn)她的好幾條狀態(tài)我都沒看過。她點開我的頭像也是一臉驚訝地說:“我居然漏掉了你這么多照片!”。
原因似乎也不難發(fā)現(xiàn),看了看我們現(xiàn)在的朋友圈,每分鐘都能刷出新內(nèi)容,卻被很多并不重要的人占據(jù)了,鋪天蓋地的信息淹沒了很多重要的人的動態(tài)。
有的人只在飯局上有過一面之緣,卻清楚地知道別人最近在哪里度假;
有的人只在一次聚會上聊過幾句,卻每天都能看到她發(fā)的自拍;
有的人加過以后從來沒聊過天,卻不知不覺地了解了他的業(yè)余愛好。
不知不覺中我對這些沒什么交集的微信好友了如指掌,卻錯過了很多真正的朋友的生活。
不由得想起以前大家還在上學的時候,我們微信里的人都不多,雖然大學不在一個地方,但你發(fā)的每一條朋友圈我都能看見,我的照片你也總是一個不漏地點贊。大家雖然隔著兩座城市的距離,卻始終能遠遠地了解到彼此生活的近況。
現(xiàn)在的我們被生活推著往前走,認識的人越來越多,圈子越來越大。微信好友幾百上千,可真正交過心的人或許不到百分之一。加過的人那么多,能促膝把酒傾通宵的又有幾個。
太多泛泛之交讓我們的通訊錄變得很擁擠,為什么不多騰點地方留給真正重要的人呢?
02
有人說,認識的人越多人脈就越廣,多個朋友多條門路。所以他們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只要有局就有他們掏出手機讓別人掃自己微信二維碼的身影。
我身邊一個男同事就是這樣,總給人透露出這種神通廣大的氣息。說起誰,他都認識,都是他朋友。這個陳總跟他喝過酒,那個李總跟他聊過天。
有一次公司派我跟他去參加一個行業(yè)交流會。期間碰到一個業(yè)內(nèi)大佬,他說要去跟人家聊聊。我說:“這你都認識,可以啊”,“認識挺久了,我還加了他微信好友呢。”
于是他帶著自信上前跟別人寒暄,大佬卻透露出了一臉你貴姓的疑惑,“不好意思,你是……”。他不得不尷尬地自我介紹一番,悻悻走開。
所以即使一個人微信好友三五千,也不一定就有多廣的人脈。好友數(shù)量不過是一個華而不實的數(shù)字,這種點頭之交就像是社交中的空中樓臺。看上去你好像跟牛逼的人有了一絲聯(lián)系,但如果你的地位資源和對方不對等,對方很可能早就不記得你是誰了。
你加了別人微信好友,不代表就跟別人成為了朋友。朋友是建立在共同的話題,共同的興趣,或者共同的經(jīng)歷上的。
而那些在偶然的場合認識的人,即使留下了聯(lián)系方式也未必會聯(lián)系,大部分都默默地躺在通訊錄里,成為一個除了群發(fā)就不會出現(xiàn)小紅點的頭像。
甚至時間久了,你看著通訊錄里某些名字,甚至都想不起來是在何時何地加了這個人。
適當清理一下通訊錄吧,因為圈子少而精,遠遠好過多而雜。
03
這些點頭之交能不能發(fā)展成真正的朋友呢?是可以,但少之又少,大多數(shù)情況只是讓人浪費時間精力進行無用社交。
我曾經(jīng)跟一個在同公司實習的女生有著短暫的相處,很快她就離開了那家公司。本以為不會再有交集,卻在某天收到她的消息約我去她的生日趴。
驚訝之余我還是欣然同意了,于是讓我有了一次并不愉快的聚會經(jīng)歷。原因是她的男性朋友一直想灌女生酒,并且表現(xiàn)輕佻。
酒混喝容易醉,圈子混玩容易累。這種令人不舒服的社交,還不如獨處,更不如約個老友喝舒服的酒,聊舒服的天。空閑的時間是有限的,與其為無意義的社交而忙碌,我更想多跟真正的朋友相處。
我也很樂意認識新的朋友,因為世界上有趣的人很多。只是我不需要那么多泛泛之交了,所謂的“熟人”無論有一百個,還是一千個,都抵不過那三兩個患難好友。
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是毫不猶豫盡自己所能幫你的人。當你受挫低迷的時候,他們永遠是幫你渡過難關的后盾。
我不要那么多微信好友,有幾個知己就足夠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