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效應
不知道你所在的學校里有沒有這樣有趣的現象,有時一個寢室的人都是學霸,有時都是學渣,有的寢室里的姑娘全部貌美如花,有的卻全部相貌平平,有的寢室大學四年全部都在談戀愛,有的寢室大學四年還是一屋子單身狗……新聞里也常常爆出某學校一寢室都是學霸,全部考入重點大學或者研究生的新聞,其實這種現象,叫做宿舍效應。
宿舍效應是指在高等院校宿舍中,個人受到同寢室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從眾行為的一種現象。宿舍里的幾個人每天朝夕相處,算是學校生活中最親密的群體,因此同寢室人所做出的行動會受到其他人的信賴,進而效仿和跟從,所以會出現宿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好玩兒現象。
由此可見,在入學的時候對宿舍的選擇可是決定了你大學四年甚至今后的人森啊!挑宿舍有風險,挑宿舍需謹慎!
出丑效應
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邀請四名測試者進行訪談,其中A和B是非常優秀的成功人士,C和D是普通人。在訪談的過程中,A和主持人侃侃而談,落落大方,表現堪稱完美;B上臺后有些緊張,甚至不小心打翻了咖啡杯;C雖是普通人,面對這種場合卻極其淡定,但訪談卻沒什么出色的內容;D則一上來就很緊張,表現也很差勁。艾略特·阿倫森將訪談視頻播放給一些人看,讓他們選出最喜歡和最討厭的人,結果B和D分別當選。
這便是心里學上所說的“出丑效應”,為什么大家不選擇明顯表現很棒的A作為最喜歡的人呢?因為他一系列完美的表現讓人覺得非常不真實,認為這種人很可能城府很深,心理上便對他提高了警惕。而B雖然也是成功人士,但也會緊張犯錯,就拉近了他和大家的距離,讓人覺得他是真誠的,也更愿意與他親近。
由此可見,太過完美有時也不一定是件好事,偶爾犯點錯,也會顯得有些小可愛呢!
踢貓效應
你爸爸因為被上司責備而心情煩躁,回家借機吵了你,你氣得要死,恰好家里的小貓來你腳邊求抱抱,你踢了它一腳讓它邊兒呆著去,小貓心里很委屈地跑去陽臺,看見你爸爸養的鳥從鳥籠里跑出來了,于是撲上去,咬斷了它的脖子……
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就是“踢貓效應”,當我們處于憤怒中的時候,很容易遷怒于別人,而這個“別人”,通常是比我們弱的群體。踢貓效應引起憤怒的惡性循環,有時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既然情緒會引起連鎖反應,為什么不讓好心情良性循環呢?
發怒中的你,請深呼吸,不要讓這個邪惡的力量控制你!
口紅效應
如果你問一個女人為什么要買口紅,她只會給你一個理由:買口紅還需要理由嗎?口紅,那可是除高跟鞋之外女人賴以和這個世界對抗的武器啊!雖然在男人眼里,它只是一根紅色的棒棒……但在女人眼里,單單一個紅色,就有豆沙紅西瓜紅姨媽紅珊瑚紅玫紅正紅磚紅……由此可見,口紅,那可是女人的命啊!
所以,在美國,每當經濟蕭條的時候,有一樣東西的銷量不減反增,那就是口紅,因為在女人們心中,口紅就是廉價的奢侈品,經濟蕭條使得人們收入下降,買不起高檔奢侈品,便會轉移目標,購買自己可以負擔的東西,而口紅可以使她們心情愉悅美美噠,何樂而不為呢?
鳥籠效應
當一個人買了個空鳥籠回家,時間長了,鳥籠占地方,他卻不會把這個鳥籠扔掉,反而買一只小鳥來讓鳥籠物盡其用,這就是“鳥籠效應”。
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鳥籠效應,看看填滿你房間里的那些東西,有多少真的是你必需的?有多少東西是另一件東西的附屬品?知道每年雙十一某寶為什么銷量那么火爆了吧?我們都是鳥籠效應下的俘虜啊同胞們!
鏡子效應
在港劇《讀心神探》里曾提到過一種鏡子行為:
當兩個人相互喜歡或是足夠親近時,他們的相貌甚至行為都會是相互接近的。就像我們平時常說一對伴侶有夫妻相一樣,對方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TA的另一半,從而使得另一半的行事風格慢慢向TA靠攏。
另一種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是:
當一對父母辦理手續領養了一個孩子后,隨著孩子在這個家庭的成長,隨著他對父母的逐漸親近,他的相貌也會慢慢發生改變,讓人覺得他與養父母有些相似之處,甚至認為就是養父母親生的。
這就是“鏡子效應”,中國自古有句俗語來形容“鏡子效應”,那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鏡子這東西,能清清楚楚反映出你所有的情緒變化,你對它笑,鏡子里的你也會笑,你對它哭,鏡子里的你將淚流滿面。一個人的情緒和行為能感染周遭人,使得他們的情緒和行為不由自主隨之做出改變。試想一下,當一個人無端對你大發脾氣,你還可以對他和顏悅色嗎?當一個人總是對你報以笑容,你還忍心對他發火嗎?
人際交往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別人對你的態度其實就是你對別人態度的體現,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樣子?看看你周圍的人就知道了!
禁果效應
耶和華創造了一個男人,名叫亞當,又怕他寂寞,從他身上取下了一根肋骨,變成女人,取名夏娃,并將他們安置在伊甸園中。伊甸園中有各種果樹,上帝讓亞當和夏娃可以隨意取食,但惟獨一樣不可,那就是善惡樹上的果子,上帝警告他們,一旦吃下這種果子,必死無疑。但偏偏,亞當和夏娃受到蛇的蠱惑,偷吃了禁果,最后得到了上帝的懲罰。
在古希臘神話里,潘多拉從宙斯處得到了一個神秘的盒子,宙斯嚴令禁止她將盒子打開,潘多拉抵擋不住心里的好奇,最終還是違背命令偷偷將盒子打開,一時間,所有的災禍從盒子里飛出,禍害人間,幸好潘多拉立即關閉盒子,使得盒子里最后還剩下一下東西,那就是希望。
亞當夏娃和潘多拉的行為被稱作“禁果效應”,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人的好奇心總是驅使他們觸犯禁忌,于是在很多鬼片里,主角聽到鬼宅里有奇怪的動靜,明明怕得要死,還非要作死地去看看究竟那是什么,都是禁果效應惹的禍啊!
所以結論就是:好奇心可以有,但不要太多哦!
肥皂水效應
男人刮胡子,要先抹上剃須膏,這樣刮起來就不會感到痛。情話藏毒,卻最能讓女孩子上鉤,心甘情愿付出所有。這就是肥皂水效應。
美國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提出:將批評夾在贊美中,這樣更能讓對方接受,并且心情愉悅。
所以,下次你可以這樣對男票或者老公說:“哈尼,你怎么做什么事情都這么棒呢?如果偶爾能做做家務就更好啦!”他會屁顛兒屁顛兒滾去洗碗的!
懶螞蟻效應
日本北海道大學曾經對黑蟻群做過研究,發現在蟻群里,總有一些懶螞蟻存在,別的螞蟻勤勞的覓食,為蟻群儲存糧食,而這些懶螞蟻卻游手好閑,無所事事,但當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時,卻是這些懶螞蟻挺身而出,帶領蟻群沖出困境,找到新的食物來源。
原來,這些蟻群并不像平時看上去真的那么無所事事,它們多半時間都在觀察周圍的情況,像是蟻群的偵察兵,而一旦遇到危險和困境,也只有它們能拯救整個蟻群。這被稱作懶螞蟻效應。
所以,以后偷懶就有光明正大的理由了:誰說我偷懶了?我那是在思考!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