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8小時、睡覺8小時,一天下來,另外的8小時你在做什么?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正是在這空出來的8小時里決定的。有的人,用這8小時提升自我、學七學八;有的人,則用這8小時休閑娛樂——其實,這些都沒有問題,只要你做的是讓自己能夠投入的事就好。但是,如果你荒廢了這8個小時后,對自己產生厭惡,那么是時候做出點改變了。
1
最近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
“工作之外的8小時,才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根本的差別。”
所以,工作之外的8小時,我們都是怎么度過的?
對很多人來說,下班后已經很疲憊了。回到家里,基本什么都不想干,或者說想不起來要干。所以,生活就是“上班-下班-看電視劇/打游戲/煲電話粥/逛淘寶/看八卦-睡覺”的無限循環。
常常,我們在睡前懊惱一番,“唉,又墮落了一個晚上”但第二天又是重復了昨天的故事。
還有一些人,在8小時工作之外的時間里也活力十足——學英語,健身,烘焙,畫畫,旅游,寫作,攝影等等。好像根本沒有疲乏的時候。
當然,我們并不是要推崇這樣的生活,我們也不需要每時每刻都要去追尋豐富與意義。
只是“看電視劇/打游戲/煲電話粥/逛淘寶/看八卦”這些不費任何腦力與體力的事情卻也并不真的給我們帶來許多的快樂或享受,更別說充實與滿足。
如果我們自己也常常懊悔,覺得自己下班后的時間在“墮落”,這樣的內心糾結就是生活需要改變最好的證據。
那么工作之外的8小時究竟怎樣才能更好地被掌控?為什么有些人工作結束之后還能夠開創另一番專注的空間,而我們在下班后只能感覺身體已被掏空?難道真的是人和人之間看不見的差別?還是所謂的“神奇的意志力”?
事實上,很有可能的原因是:
我們的思維精力已經用量不足。當我們的思維精力使用殆盡時,我們的大腦便不能有效地運轉、起到掌控與指導作用,所以我們才無力思考,無力專注,無法去做我們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
在一秒變身熱血青年立即著手學別人列計劃報課程之前,弄清楚這個問題,或許才是更重要的事。
那么如何拯救工作之外的8小時呢?
2
資源稀缺的思維精力
我們說過,人的精力有四個維度——體能、情感、意義、思維。而我們今天要談的就是最不容易被察覺的思維精力。
思維精力關聯著我們每一天的的思考力,意志力,決策力。它是我們每一天進行思考,規劃、決策與理性行動所必須的日常思維資源。與之的思維精力管理能力則是我們在腦力層面拓展與恢復精力的能力。
思維精力本身的特點用一個詞來總結就是“稀缺資源”。
它不僅本身資源極其有限而且十分容易疲勞。它還會受到其他精力維度不良狀態的影響。
總之就是十分容易被損耗且后果很嚴重。一旦我們的思維精力被損耗殆盡,我們便很容易陷入“無意識”地“無力思考”、“無力行動”的狀態。
比如,當我們處理完一整天零碎又沒有連貫的決定,經歷完一堆糾結又起伏的情緒,體能也消耗殆盡的“下班后”,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貿然安排“極具挑戰的健身鍛煉”或者“十分乏味的學習計劃”,基本是無法被實現的。
因為此時,經過一天的消耗我們的思維精力正處于低谷,并沒有足夠的儲備在此時支持我們去做這些需要很多努力的事情。
又比如,當我們其他維度的精力狀況不良時,我們的思維精力也會受到干擾。
當我們持續睡眠不足時,會持續感到疲倦而導致注意力難以集中。當我們飽受情感層面的焦慮,挫敗和憤怒等情緒困擾時,也會發現自己很難專注地完成點什么。
而如果我們還在根本找不到人生目標的迷茫狀態的話,就更加無法有效思考與行動了。
所以學習把握住我們每一天里有限的思維精力,則是我們能否把握住下班后8小時去做更多我們內心認可事情的關鍵。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