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讀書更容易的把一個人從想當然,自以為的感性狀態中解脫出來,每一本書就像是一個微型的理論模型,像是一種可以應用到實際生活工作中的算法公式,人的大腦經過長時間的侵染,能夠更容易的邏輯化,理性化,就像書中的作者一樣層層遞進,條理清楚的表達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發現和認識。以下是勵志人生網的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讀書的收獲和感受4篇,一起來看看吧。
讀書的收獲和感受 篇1
大老板的司機李森,是一個退伍軍人,個子不高,人很靦腆。
每次見到他,都是躲在辦公室的角落里,手捧著書,津津有味的讀。
有一次我很好奇,走上前問他:“每天給老板開車,起早貪黑這么累,閑下來的時候為什么不刷刷手機,打打游戲,讓自己休息一下,抱著書讀,這樣不累嗎?”他的回答直到今天我無時無刻警醒著自己,他說:“我的學歷低,又不可能給老板開一輩子車,索性利用閑暇的時間給自己充充電,留個后路”。
他的這番話,不禁讓我重新審視起讀書的意義。
我身邊的朋友,很多都不喜歡讀書。有的說:看完一本書,一下子就忘記了,讀與不讀區別不大;也有的說:讀書太枯燥,作用又不大。上學這么多年,讀了這么多書,到現在還是一事無成,讀書有用嘛?
帶著這個問題,我查閱了很多書籍,總結出了6條讀書重要的意義給大家分享。希望幫助大家重新梳理讀書對自己的意義,從即刻起能夠放下手機,像李森一樣捧起書來看。
1、讀書,洗滌內心接受當下
很久以前聽過一則寓言故事。一個小男孩問爺爺:每次合上書,書里的內容就忘得一干二凈,讀書有什么意義?
爺爺并沒有回答小男孩的問題,而是讓他用裝滿煤灰的竹籃去河邊打水。小男孩照做了,但每次打滿的水在路上就已經流光。于是小男孩問爺爺這樣做的意義?爺爺慈祥地擦了擦小男孩額頭上的汗,指著竹籃說:你看這個籃子。小孩低頭一看,發現原本裝煤炭的竹籃變得非常干凈,連把手的位置都變得異常光滑。
書中的知識就好比水,人的內心就好比竹籃,讀書就是用竹籃打水的過程。竹籃一遍遍在水中洗滌,將污垢盡數去除,變回曾經的通透質感。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讀書,讓我們一次次能與智者的靈魂對話。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當我們看過滄海,領略過巫山的云,再看到別處的河流,云彩都變得不屑一顧,也就意味著你將告別虛偽,崇尚極簡,誠實地接受當下的生活。
2、讀書,實現高光時刻
三毛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書讀完就像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它們卻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你。從你的氣質、談吐、思維、胸襟等,當然還有才華。
董卿,作為央視一姐,最高光的時刻的莫過于她在主持《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她那嫻雅端莊,飽讀詩書,性格恬淡的氣質,深深折服了億萬觀眾。但很少人知道,她成功的背后是不斷逼迫自己讀書學習,再讀書、再學習,不斷進步。這正如網絡上流傳的一句話:真正愛讀書的人,才能將眼前的茍且生活,變成詩和遠方,實現高光時刻。
3、讀書,成為精神食糧
讀書的真正意義,不是要具體記住書中的全部內容,而是一次次內心的獨處,一場場心靈的旅行,一餐餐精神的食糧。
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同的生命階段對一首詩和一句詞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小的時候我們覺得風花雪月的詩句最能觸動自己,大了之后越來越喜歡蘇東坡甚至陸游的詩。用肖卓《你只是假裝努力》一文中提到的:把浩瀚無邊的書海世界想象成一個王國,你就是這個王國的國王。你的大臣近有老、莊、孔、孟、韓、墨、荀,遠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培根、康德、哥白尼、伏爾泰、莎士比亞等歷史長河中所有有影響力的人,而他們都是你的臣民。沒事的時候,就拿出一本書和你的臣民對話,想想你的王國是有多么精彩!
4、讀書,懷揣感動善待自己
一個人和書籍接觸的愈親密,便愈加深刻地感覺到生活的統一。因為人格的多面化,不僅用眼睛來觀察事物,而且還擁有無數心靈的眼睛,在它們的幫助下,時常能夠懷著感動之心看待整個世界。
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讀書多了,人就會變得柔軟,感知也會無限放大,常常容易被身邊細微的美好而感動。人越容易感動,越會善待自己,這就是他極大的福分。因為容易感動的人很少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而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
5、讀書,給予人生改變的契機
韓寒:我聽過世界上所有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原因是什么?最大的原因就是:所有的道理你可能知道,但始終做不到。為什么做不到?因為你可能缺乏一次機會,一種可能,亦或者一個契機。
職場中上司交給你一個從未做過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一個從未遇到的危機;學習中碰到一道無從下手的難題,你該怎么辦?這個時候不妨從書中尋找一下有沒有相同的題目,找出解題方法;有沒有巧妙化解危機的技巧,能將損失降到最低;亦或者參照書本,找出一套高效的解決方案,完成上司交代的工作。
讀書不是唯一出路,但卻是人生最容易走的路。
無論在職場、生活還是學習中,所有的問題都有解決方法。只要你肯努力讀書學習,善于尋找、總結,情況總會有所改善,甚至借助這個契機改變自己的人生和方向也說不定。
6、讀書,感悟多樣人生
日光之下,并無新事,前人的智慧都總結在書里了,得之你幸,不得你虧。
不會讀書的人,只活了一次,會讀書的人,活過千年。書中的風起云涌,就像平行的另一個世界。一個人的現實生活一般都很單調,但讀書卻給予我們體驗別樣人生的機會。讀他人的故事,就像延續自己的生命,你不必經歷,就能身臨其境,在別人的故事里,品味自己的人生。
讀書最大的意義在哪里?
茫茫塵世,最好的生活莫過于隨性而活,隨心而行。而想要做到隨性、隨心,都離不開自己的硬實力,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讀書。
因為讀書,是提高實力的最低投資;
因為讀書,能給我們提供人生另一個不可能;
因為讀書,能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有內涵的人,最大程度體驗人生的樂趣。
我想,這就是我們之所以要堅持讀書的意義所在。
讀書的收獲和感受 篇2
1.閱讀可以養生
閱讀不但可以養心,而且可以養生,使人心寬體健。人的身體在很大程度上受心靈支配,心態好是最好的養生。愛閱讀的人,內心充實寧靜,不易陷入令人煩惱焦慮的世事紛爭之中。大學者中多壽星,原因就在于此。
愛閱讀的人,眼界開闊,一覽眾山小,比較容易超脫人生中一時一地的困境。閱讀甚至可以優生,助人教子育人。父母愛閱讀,會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對子女產生不教之教的熏陶作用。相反,父母自己不讀書,卻逼迫孩子用功,一定事倍功半。
2.人與人的差距令人震驚
讀精神偉人的著作,看藝術天才的創造,我知道了人所能達到的高度,于是為自己生而為人類感到幸運和榮耀。
可是,走在街上,看見那些在路邊玩牌和喧嘩的人,那些開著車使勁按喇叭的人,看見那么多空虛的臉,我不禁想:難道他們也是人類?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如此之大,這一點常常使我感到震驚。
3.讀書的兩種收獲
讀書的收獲有兩種。一是通過讀書知道了自己原來沒有當然也就不知道的東西,這樣收獲到的東西叫知識。二是通過讀書發現了自己原來已經有但沒有意識到的東西,這些東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著,現在被喚醒了,激活了,因此獲得了生長、開花、結果的機會。這樣收獲到的東西,我稱之為智慧。
4.閱讀怎么改變命運
人們常說:閱讀改變命運。在我看來,此話可有兩種含義。其一,讀那些所謂“有用的書”,也就是接受正規教育,獲取專業知識,這樣可以改變你的外在命運,改變你在社會上的地位。其二,讀那些所謂“無用的書”,那些哲學、宗教、人文方面的書籍,未必能改變你的外在命運,但能改變你的內心世界,使你擁有智慧、信仰、豐富的心靈生活,擁有一個強健的靈魂,因此也就改變了你與外在命運的關系,從而在精神上立于不敗之地。我認為后一種改變是更可靠也更重要的。
5.讀無用的書,做有夢的人
讀無用的書,做有夢的人。這是我給一家民營書店的題詞。書分有用和無用,有用的書關乎生計,無用的書關乎心靈。人分有夢和無夢,無夢的人是生計的奴仆,有夢的人是心靈的富翁。無夢的人生是乏味的,與無夢的人相處也是乏味的。人生在世,生計之外,還是得講究個味。
6.書籍的價值
叔本華說:期望一個人記住他讀過的全部書籍,恰如期望他能在體內儲存他吃過的全部食物。這個比方打得有些極端,因為在事實上,無論誰都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愿意在體內儲存吃過的全部食物。但是,世上確實有過目不忘、滿腹詩書的記憶天才。我相信,叔本華的意思應該是:有形的知識不重要,書籍的價值僅在于提供精神營養,而精神營養是無形的,因為它倘若真正起了作用,就必定已化為了你的血肉。
7.精神地圖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讀書也是一種行路,是行走在人類精神的世界里。我就是這樣的一個旅行者,閱讀是我在勘測人類精神世界的地圖。
8.閱讀過程的快樂
藏書多當然不等于博學。如果擁有書籍,不必讀它們,就能占有其中的知識,那該多么省力。我要立即補充一句:那該多么沒意思??梢婇喿x本身是莫大的快樂,如果取消了閱讀過程中的理解、思考、質疑、感悟等等,質言之,取消了自己心智的積極參與,那客觀呈現的知識對于你就無甚價值。(周國平)
讀書的收獲和感受 篇3
不由感嘆,今日生活是豐腴諸多,可就算堆得起書山,卻在鋼筋水泥包裹的嘈雜里,心中已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了。
現今讀書愈慢,斷斷續續,一本常拖沓月余也不見末章。
怕多還是懶了的緣故,心也在蒙塵。在難得余閑時候,也喜歡靜下來磨個文字功夫,或捧幾頁書,或寫三兩字,借朋友話,就是權裝個文化人的樣子。無妨,只要自我愉悅便好,能在這忙亂里尋得一片凈土,安然守于心,何需多顧。
喜歡上閱讀卻不是在學堂,而是幼時雜讀的多數。
上學空余,家中常需幫著打理些雜務,但父母卻從不反對讀書理由的搪塞。
幸運的捧了書,才曉世界浩瀚,萬物奇妙。
才知道史鐵生的地壇是多么哀傷去處,才知道圣地亞哥捕到那條大馬林魚是海明威最美的禮物,才知道夏花絢麗,秋葉靜美云云。
記憶深刻的是從書館借來嶄新的水滸全套,讀兄弟義氣,江湖廝殺暢快的染癮。捧到深夜,母親強行關了房燈。只得屈在被窩里,四周扎了嚴實,打起個小手電趕進,也勉強算得半個秉燭夜讀了。
為事多少總有些目的屬性,閱讀也概不能外。思忖讀書的好處,有人好讀破萬卷,神交古人。有人為經世之學,學以經世。也有人單純是想忘卻自我,尋個依托,圖個歡樂而已。但我卻更喜歡張羅些其他名目,聊以自勉。
讀書惠質。一個人的氣質里,藏著他曾經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氣質是歲月長期沉淀的產物,是漫長時光贈與我們最好的禮物。男人不愛美人者稀,但何為美人?
外表光鮮者或是美,但終究歲月難敵。一個真正的美人是懂得自我教養和內心修飾,所以更喜張潮《幽夢影》中釋“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肌,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吾無間矣”。
讀書養心。寧靜不過是心靈的井然有序,讀本入心的好書,就像是清泉潤進沙漠,枯枝繞上花藤。城市病里,塵世喧囂,生活瑣碎,只有到書館去,到書中去,彼處安靜的才有巍峨高山,潺乎流水,鼓樂鐘聲。捧本好書,能帶杯淡茶更好,肆意躲在角落,忘憂、忘物、忘我,這才是最愜意的歸處。
讀書培趣。喜歡讀書的人,稍懂表達,便極易有趣。這不止是幽默笑話的簡單俗套,能修好短路的夜燈,能在窗臺寸方里種幾株蘭草,還能和朋友言到深情處,吟出幾句泰戈爾的詩來,一切順其自然而恰到好處。在我看來,這多數可算一個有趣的人了。
越寫越覺慚愧,至今算來,書也沒讀個幾本,所讀寥寥大多都還給了作者,一句半字也未給自己留下。唯有不停勸勉自勵,所謂藏書如山積,讀書如流水;山形有限度,水流無時休。耕讀不計一時,而在長遠。讀本好書,如品好茶,交位好友。書難窮讀,但終有天,遇到心動之人能隨口串成最美的情話,辯答他人時蹦出滔滔不絕的妙語,這也算是學以經世,不負所讀了。
讀書的收獲和感受 篇4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真的很厲害。讀書使人學到知識,讀書使人增長見識,讀書使人提高境界。對于沒有用心讀過幾本書的我,也想談談讀書。
每個行走于書海的人,是否心里都有一個遠方,總把夢想寫成文字,寄托在遙遠的未來。然而當下卻不停地讀書,深知想要到達夢想的彼岸,需讀書。或許現在和未來,就像一條河流的兩岸,而讀書就是在中間建造橋梁。所以需要我們堅持和努力,只有橋梁牢固了,走起來才安心舒坦,才能盡早到達夢的彼岸。
從前一直就沒有把讀書放在心上的我,連漫畫書都沒怎么看過,更別說那些家喻戶曉的名著了,若非要提的話,但也勉強讀過兩本,其中的內容已然忘記得差不多了,都不好說讀過。那兩本都是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雖是小說,卻也反映了那時的“人生”生活,反映了那個平凡的世界里不甘平凡的人,里面的主角,皆是平凡普通,卻不甘于生活平淡,硬生生活出自己充滿色彩的人生。
這兩本書還是高二上學期快放假的時候語文老師推薦的,并不太在意的我,居然和同學一起還是去了書店,將兩本書同時帶回家了,起初只是買來放于床頭,絲毫沒有打開的興趣。直到開學又被自己背回學校。在班里聽同學議論著《人生》里的高加林怎么怎么……還有劉巧珍……黃亞萍……他們最后居然……當時聽得好像挺吸引人和震撼人心的。于是第二天才把自己的《人生》帶去了課桌下,前言不看目錄跳過,直接第一章就開始了。上課也光明正大地躲著看,越看越深入,瞬間被吸引了。沒什么看書經驗的我,一字一句仔細地看,因為《人生》真的很精彩,不敢漏掉一個字一個情節。
雖然現在回想小說中的情節,已經模糊了太多,但總的來說,《人生》讓我明白社會現實,道路曲折,總有太多的人生路口需要選擇。內心足夠強大,在困難面前才不被壓倒;在選擇面前,敢于面對敢于做出選擇。
讀完《人生》,接著走進《平凡的世界》,又是一群黃土坡人,一個個平凡的背影,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模糊記得那是孫家二兄弟,大哥少安創業,小弟少平滿懷詩書下煤井。或許是生活所迫,現實無奈,只能面對。“原來許多有意義的東西,現在看起來似乎有點平淡無奇了”,人生追求,何為有意義?幾年前認為的有意義的東西,如今真的平淡無奇。那些整日里的頑皮,逃課,遲到,如今回想起來真的沒有什么意思。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或許每個人生而平凡,也都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但不甘平凡的心依舊拖拽著身體,去努力不平凡的事跡。
讀書可以讓人在顛簸中也能更平穩地行走,看過書中的人生,路過平凡的世界,才知曉生活居然如此現實。成功者大多皆是通過閱讀提升能力,書中的理論總是能夠指導實踐,幫助需要的人辨別前進的方向,指點很多問題之所在,幫助解決一些棘手的難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你積累了足夠的知識,或許就能夠走得更遠。雖然自己讀書寥寥無幾,但好在年華正好,從此還能與書同伴也為時不晚。不求行走于書海萬里,但求自己少走彎路足夠了。人生不強求能夠走多遠,只要能平穩地走下去,就已經足夠了。所以,從現在開始,多讀多借鑒,堅持總會有收獲??吹氖俏淖?,但文字里卻是人生的經驗,人類的智慧。只有多讀書,才能借鑒更多的經驗,明更多的事理,走更平穩的人生道路。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夠提升我們自身的氣質。或許當你飽含詩書的時候,已經忘記了與別人攀比穿著和容顏,反而更在乎內在的氣質修養。一個真正氣質華彩的人更多的是通過內在修養來表現的,而不是專門取決于外表。所以,讀書能夠提高氣質和精神境界。
有時候總感嘆自己讀書少,每當運用到知識時,卻無從開始,毫無頭緒。這是一種狠狠地教訓,應該狠狠地責備自己。所以,不知不覺,從何時起,自己也喜歡上了閱讀,雖然讀的不是四書五經,但是美文總能讓我滿足;雖然讀的不是世界名著,但每天的文章總能給我啟發。無論讀什么,只要堅持下來,那種喜愛閱讀的習慣已慢慢跟隨了自己,無意間總是會拿起手機,點開某一網站,里面卻是一篇篇美文。
一切還來得及,對于剛步入二十的人來說,只要肯堅持,雖不求行萬里,但求平穩地走下去。懵懂的時候總會說“讀書苦,讀書累”,現在看來其實也對,天下何事不苦不累,但正需要苦累在前,鋪就希望,才有后面的甘甜悠閑不是嗎。只有苦和累填補了崎嶇,道路才會平坦,以至于后來行走,平穩舒心。
我想,現在我談讀書就是亂談一番,所以還需讀書,以便往后更好地談讀書。前人有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以前是那樣,但現在我覺得我是為了自己而讀書,讀書以后心不累。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