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一段話,覺得特別有道理:
比如家里一直是媽媽做飯,哪天她罷工了你會不滿,而爸爸做一兩次就會得到表揚稱贊。
所以我們學習任何技能,記住是為自己服務的,而不是為了別人。
這也是我反感“賢惠”這個詞語的原因,因為它意味著無回報的犧牲。
-2-
真的是這樣。
比如有兩個家庭,一個丈夫天天下班回家洗衣服做飯啥活兒都干,另一個老公天天在外面吃喝玩樂家里的事情不聞不問。
按理說,應該是前面那位更能讓夫人滿意。
但實際上,形成習慣之后,前面的妻子覺不出幸福,后面的也覺不出痛苦。
而且,天天下班回家的丈夫偶爾晚回來一次,妻子可能就會冷臉相向。
天天不著家的那位,如果哪天沒有出去混回家吃頓晚飯,妻子可能會像看著調皮的孩子終于懂事了一般高興。
-3-
類似的情形,在和親戚、朋友、同事相處的時候,都特別常見。
比如我有一位朋友,多年經商,家資頗豐。
他心腸好,重感情,對身邊的人可以說是有求必應,有難必幫。
親戚們缺錢,他肯定會慷慨解囊,朋友家有事,他更是出錢出力。
毫不夸張地說,他已經成了身邊很多人依賴的大樹。
但有一次,朋友卻私下里向我抱怨說,他身邊的人沒有一個人關心他。
我知道,正是因為他過于強大,過于善待每一個人,過于無私付出,才使得他的親戚朋友忽視了他的感受。
那些人不知道他也有著普通人的情感,有著普通人的脆弱,心靈也需要別人的關心與呵護。
人們都覺得他幫助自己是理所應當,根本沒有想過要想辦法回報。
-4-
我的一位同事,屬于特別老實巴交的那種。
她天天上班早來晚走,從不像別人一樣動不動就翹班。
有一天,我發現她心情特別低落。
我問她怎么了,她說家里有事,晚來了一會兒。
結果領導批評她為什么遲到,以至于上級一個重要的電話沒有人接聽。
她向我抱怨說,那么多人都沒有來,為什么領導誰也不批評,只批評她自己。
其實原因很簡單,所有人都晚來早走,根本不把接電話當回事。
只有她天天堅持得最好,工作一絲不茍,于是領導把接電話當成了她的工作。
于是,偶爾有一次沒有接到,領導的怒氣就撒到了她的頭上。
那些天天不好好上班的,反倒沒有責任。
其實在體制內的人都知道,在單位里踏踏實實本本分分的人,遠不如那些啥也不干還挑事的人吃香。
老實人偶爾逾矩一次,就是天大的過錯,刺兒頭偶爾老實一回,簡直就像立功了一般。
-5-
就說電影《芳華》里的那個劉峰吧。
他是文工團里的活雷鋒,出趟差要幫戰友大包小包地帶東西,團里的東西壞了他要去修理,就連炊事班的豬沒關好跑了,也要找他幫忙去追。
雖然大家都在那兒吃餃子,雖然他只是盛了一碗餃子皮,但他就連餃子皮都吃不安穩,放下碗筷就得往外跑。
如果他不去追,恐怕炊事班的人就會對他不滿。
而其他人,則可以像沒事人一樣,心安理得在那兒享受餃子的美味。
劉峰的尷尬,其實也是很多“好人”的尷尬。
一個人干的事情越多,可能犯的錯誤越多,如果不干了引來的不滿也越多,這簡直已經成了規律。
-6-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誰也不欠誰。
沒有誰是太陽,只發光發熱而毫無所求。
就算是父母與子女,丈夫與妻子,朋友與朋友,同學與同學,相互之間也沒有無限的責任,付出都應該是雙向的。
每個付出都需要回報,每次得到都應該感恩。
媽媽對家里的奉獻需要回報,哪怕只是一句暖暖的謝謝。
員工對單位的奉獻需要回報,哪怕只是領導一句由衷的肯定。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白,自己誰也不欠。
對于那些不知道感恩的人,我們應該學會拒絕。
-END-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