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講究萬物平衡,我們常說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大概有所遺憾的人生才算圓滿吧。
早在《呂氏春秋·博志》中提出過:“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
而將“物極必反”這一觀點提出并貫徹始終的,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在老子的著作《道德經》中第五十五章,有言道:“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福可為禍,正可為奇,善可為妖,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
碗有容量,持續往碗里倒水,水滿了就會溢出來。弓箭也有最大的張力,持續把弓拉開,拉得太滿了弓就會折斷。任何事物都不說越滿就越好,滿就到達了極點,物極必反。
月滿過后接下來的規律必定是朝著缺的方向發展,因此在沒有到達頂點,造成物極必反之前,停下來。
有些期望,別太高,有些愛,別太滿。
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美好愿望,成龍成鳳可以靠后天培養,但是孩子的自身條件也至關重要。孩子本是由父母造,那父母就得接受孩子的缺陷,繁重的后天培養,只會扼殺孩子的本性,變得不再像孩子,期望值把孩子逼到了極致,不一定有滿意的結果。
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不能太滿,增長了控制欲,以愛的名義來控制你所愛的人,家人愛得太滿,把“為你好”掛在嘴邊,扼殺了孩子的天賦;朋友愛得太滿,距離只會越來越遠;情人愛得太滿,沒有了私人空間走不到白頭。
做人做事,講究“適度”,凡事都留個余地,話不可說盡,事不能做絕,退一步想,必有余樂。
人在頂峰,再邁步就是下坡,還不如在要到達頂峰之前,給自己留下繼續奮斗的空間,讓剩下的日子有動力前行。
在理想和現實、天堂和塵世,這些令人迷茫,渴望又困惑之間,找一條最為實際、恰當、平衡的人生之路,必能減少虛無目標的痛苦,從而得到快樂的享受。
物極,必反,適度才是一種明智的生活態度,適度的人生最美。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