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開篇
一日三餐,人的一生會吃盡多少頓餐飯?或粗茶淡飯、或美味佳肴,飯到口中到底留下什么滋味?
人對滋味是有感情的。同樣的人,吃不同的飯菜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同樣的飯菜,與不同的人吃也會產生不同的滋味。
一道菜,一頓飯,道出一位商人的生命感悟,道出一個企業的艱辛旅程。
飯是不能不吃的,吃飯也沒有什么稀奇,但關鍵在于怎樣吃,吃出了什么。
開篇
咀嚼人生
文·本刊記者 朱雪塵
儒家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作終極的人生軌跡,但是老百姓卻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無論你是大儒,還是大商,吃飯都是你人生必不可少的一課。
吃飯有多大講究?暫不論各地風味,八大菜系,只是一小撮菜根,明人洪應明便寫了本書叫《菜根譚》。在中國,吃飯常常被賦予更多的含義。在商場,“飯局”更是商人的交際舞臺。有傳聞,不久前美國加州州長施瓦辛格訪問中國,其主辦人邀請中國工商界名流與阿諾共進晚餐,而且明碼標價“二等贊助商”的門票5萬元,同時公司資產必須在5000萬以上,就這等價位還有人擠破了頭。
這頓飯吃得可謂“貴”,相信買門票者對此頓飯也應刻骨銘心。但是,不貴的飯也許更令人難忘。在蒙牛集團董事長牛根生心中,當年那圓圓的燒餅卻令他終身難忘。即使20年后,在希爾頓酒店,他仍然想起當年的“妄想”:“這輩子,真要是有機會,讓我在這家燒餅店里吃個飽,該多好。”愛吃肉的除了毛澤東還有蘇東坡。蘇東坡一生兩次遭到放逐,甚至遠至海南,絕望到要備好棺木,準備老死異鄉。蘇東坡一生嘗遍酸甜苦辣,還發明了傳世的“東坡肉”,經歷了所有跌宕起伏之后,蘇東坡體會最深的卻是“淡泊”二字,恐怕只有“淡”才是所有味道中最能持久的滋味。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