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8種習慣
近期看過一本書,名字叫愛的8種習慣,不得不說是這本書的名字吸引了我。很好奇什么是愛的8種習慣,難道愛還是一種習慣?
這本書中講愛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愛是需要學習的,愛也需要勇氣,學著去愛和被愛。
于是跟隨著書的節(jié)奏,我想去了解愛的八種習慣,同時也自我反省下,看看自己離這些愛的習慣有多遠。
(一)慷慨的習慣
慷慨不是說自己付出了多少,捐了多少錢,給了別人多少好處才算是慷慨,而是一種自己內(nèi)心的洗禮,是需要我們敞開心扉能夠更好地給予和接受。
這種慷慨也許就如同看到折翼的小鳥在那里撲騰撲騰飛不起來時,你會過去幫它包扎傷口,然后將它放回到自己的窩時的那種輕松與愉快。
這種慷慨也如同你對和你關系一直不好的同事說的一句謝謝,謝謝他給初入職場的你一個處理人際關系的機會,讓你明白除了直面應對還有很多迂回的方式處理你們的關系,這是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這種慷慨也如同你想對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表達感激,感謝他們豐富了你的生活,同時也感謝自己在成長中學會了斷舍離賦予的藝術美。
愛的8種習慣
(二)靜默的習慣
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快節(jié)奏的步伐使得我們不得不加快腳步去超敢,很少有機會靜下心來體會當下。靜默就是要求我們要做到聆聽內(nèi)心的聲音,跟著心中的聲音去體會當下,不要迷離于現(xiàn)實不能自拔。
靜默的習慣要求我們反復去練習,在繁忙之余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抽出幾分鐘閉上眼靜靜地想象一個寧靜的畫面,比如藍天白云、綠樹草地等等。然后跟隨著這種寧靜去體會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你會發(fā)現(xiàn)任何所有的煩惱都會煙消云散。
另外,靜默還要求我們要以學習者的角度去面對自己的經(jīng)歷,這樣的回顧收獲是最大的。同時也會發(fā)現(xiàn)保持當下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慢慢地學會了原諒他人,還能夠笑對自己的傷害。
(三)求真的習慣
真即真知、真理,求真的習慣告訴我們要時刻自問自己追求的真理是否合理,是否是自私的,是否能做到“致良知,棄私欲”。
(四)坦誠的習慣
以直報怨,將恐懼變?yōu)閻邸?/p>
怎樣做到坦誠呢?首先回顧一個自己緊張的人際關系,然后找個機會坦誠地跟對方交流下,用真誠去修復出現(xiàn)裂痕的關系。其次,學會靜默,要知道在憤怒時做出的決定往往是錯的,所以要學會用靜默的方法減少傷害。然后列出對方的優(yōu)點,再去坦誠溝通,同時要時刻牢記坦誠的動機,不能本末倒置。
(五)游戲的習慣
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使得我們的肌肉都變得僵硬,從來都是關注事情是否被解決,而忽視了事情解決的過程,然后事實上解決事情的過程才能給我們創(chuàng)造修煉自己的機會,結果就是忘記了我們本該具有的幽默感。
我們知道孩子是天真無邪的,天天充滿了快樂,因為他們喜歡游戲,他們能在游戲中自娛自樂一整天。如果我們能用游戲的態(tài)度去面對一切,用幽默和自嘲去面對困難,像孩子一樣去生活,去工作,我們還會把工作當成一種負擔嘛?
(六)寬恕的習慣
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我們一直斤斤計較,不能釋懷,那將會是很痛苦的。寬恕的習慣就是要求我們要學會原諒他人,以一種豁達的心態(tài)去面對不如意之事。
所謂寬恕你,是因為我希望我們都獲得自由,不要被心事牽絆著痛苦不堪。
雖然寬恕有時候很難做到,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從列出的需要寬恕之事中選擇最容易的試著去寬恕,想象一下和祥的畫面,然后順著時間軸去繼續(xù)選擇,終有一天我們能做到心中無恨,然后滿滿都是愛。
(七)慈悲的習慣
佛教中講“上乘佛法為慈,下度眾生為悲”,慈悲就是要我們變得更好。
小時候看電視,總能聽到出家人以慈悲為懷這句話,那會愣是不懂為啥只有出家人才能以慈悲為懷,難道不出家就不能以慈悲為懷嘛?那時的我們以為慈悲就是一個勁的做好事,不計較得失,同時還去懲罰壞人。讀到這本書才明白慈悲是一種氣質(zhì)和度量,慈悲的習慣要求我們養(yǎng)成天地之德的習慣之無條件的愛。什么是天地之德呢,一句話概括“天無私覆,地無私載”。
那么怎么養(yǎng)成慈悲習慣呢?首先可以回想一下我們被慈悲對待的場景,比如跟朋友的約會我們因為一些不必要的原因遲到了,朋友不僅沒有抱怨,反而用一種寬容的心態(tài)安慰我們,想想就很溫馨。其次,我們可以通過參加一些公益活動來慢慢感受慈悲的表達。記住,對別人慈悲的前提是要對自己慈悲,對自己好一點,所謂只有愛自己才能愛別人,才有可能被人愛。最后,通過關注和了解他人的夢想,來幫助他們達成愿望,不僅可以幫助他人還能幫助修煉自己,養(yǎng)成愛的習慣。
(八)社群的習慣
古人講“和而不同,群而不黨”。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群體中,要與這個社會融為一體,減少分別心,同時也要保持自己的個性。
在群體中生活難免會遇到一些不融的事情,我們要學會交流和傾聽,這其中能找到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社群是很重要的。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