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即道德、品德、品行,是關于人們的心境、行為與什么水平或什么狀態相當的判斷。
德才兼備是我們衡量人才最重要的標準,而且德居第一位、在才的前面,所以,我們說,有德無才是次品,無才無德是廢品,相反有才無德是危險品。“生蒲州,事豫州,守徐州,戰荊州,萬古神州有赫;兄玄德,弟翼德,釋孟德,擒龐德,千秋至德無雙”,這是描繪關羽經歷和人格的聯語,在人們的信仰中,關羽能從五虎上將一步步地走到關圣、武圣、關帝等位置,不僅因他武藝高超,而且有顧全大局、見大義舍小義甚至舍生取義等高尚人格,以至打鐵的、賣刀的甚至所有做生意的都供奉關羽,因為他們要給世人一種守信的印象,而且也希望遇到像關羽那樣的忠義之人。三國人物中,筆者常愛比較劉備與關羽:才藝上,“一呂二趙三典韋”,這是三國人物中武藝排名,而且“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劉備武藝上不及呂布,也不及文武雙全的曹操,但為什么劉備能在西蜀成就霸業、“三分天下”?因為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認為“得諸葛亮如魚之得水”,其高尚的人格讓“五虎上將”緊密團結在自己周圍,而擁有日奔千里的赤兔馬和方天畫戟武器的呂布則被曹操吊死在白門樓、早早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因為他自負、見利忘義、重色(貂蟬)輕友、殺義父(丁原與董卓),所以呂布危難之時,曾受過轅門射戟之恩的人劉備說呂布屬“虎狼之人”,促使曹操下定株滅呂布的決心。可見,“德”通得,獲得、得到,“得人心者得天下”。
“德”,字形本意為“心、行之所值”,意為不違背自然發展和社會發展地發展自己的事業。“道德”中的“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載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載體和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后所進行的行為,屬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從劉備、關羽及呂布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知道,“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內容,還可以引申為“恩德”,《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謂厚德載物的“德”也有包容、理解的意思。我很喜歡一句名言:看別人不順眼,其實是自己的修養不夠。名言啟示我們,當遇到我們不喜歡的人時,要嚴于律己、寬于待人;樂于助人是德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衡量人品德的重要尺度,激烈的競爭社會,助人不一定非是物質甚至金錢上的援助,有時只需要我們當一名好的聽眾,即能耐心聽朋友述說、能為朋友保密,其實,一個人能夠被別人信任,尤其是當別人陷入絕境時,能被別人相信,不僅是一種緣分,也
是一種幸福,因為被人信任,說明他在別人心目中有著良好的品德。
怎么才算有德呢?《荀子·非十二子》說“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后為德。”即一個人要做到“問”、“學”、“讓”,才能算是有“德”。一個受歡迎的人不僅要有威武之儀,還需懷揣仁愛之心,而微笑是一個人美好心靈的反映,我們不僅能通過視覺看到它,而且能通過聲音感受到它,浸潤著微笑的聲音,傳遞著友好、和善,所以,人們說微笑是心靈的陽光,讓人感到溫暖。因此與人相處,以心換心,才能達到心心相印,
同心同德。
德,從深度上說,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但又很淺顯,只要受過良好的啟蒙教育,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常懷善心,便能成為有德之人,德就會助其成就一番事業,甚至像劉備那
樣,成就一方霸業。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