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下面這樣的經歷?
一直想做一件事,但是覺得自己不可能完成,于是一拖再拖,直到不了了之。但是,想做的那件事又像一根小刺一樣,時不時的撩撥一下你的內心,讓你又痛又癢。
為什么不愿意去做?因為覺得事情太難,自己無法完成,因此事情一再被擱置。
想做的事沒有做,生出深深地挫敗感,繼而覺得很沮喪,自信心喪失,覺得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意義。
這種慌亂、腳尖觸不到地面的感覺會讓人失去踏踏實實的努力,飄在半空中的感覺很不爽,像是有一雙手使勁的提著自己,任憑自己再怎樣掙扎都掙脫不開!
2
恰巧,前幾日和大學時的朋友語音聊天,才知道她在年后從公司辭職,打算考公務員。目前在家學習,向我詢問一些考試看書的經驗和技巧。
她發來語音:“我聽別人說國考很難,行測和申論復習內容又大相徑庭。僅僅一個行測就包含5個模塊,每一模塊又那么多種題型,我都不知道該從何入手。
還有申論,要有深厚的寫作功底和政治敏感度,我哪里有這個頭腦!
哎,后悔辭職了。這么難考,我肯定考不上了!”
從她的語音里,我能聽出來著急,聽出來焦躁。更聽得出她被自己想象出來的可怕景象嚇傻了,嚇慫了,嚇得再也不想去做事了。
3
聽完她的講述,我沉默了,陷入沉思。
我在一瞬間就想到了自己!然后感覺臉“唰”一下紅到耳后根。
我想每天都寫文章,然而感覺好難啊!萬一被拒稿怎么辦?萬一沒人看怎么辦?萬一被別人嘲諷怎么辦?
我想每周讀完一本書,可是書這么厚,我一周能讀完嗎?然后開始認為自己的意志力太差,不再想翻開書本;
我想每天都跑步5公里,可是我一想:5公里呢,相當于繞著操場跑12圈,天吶,不可能,我會累死的!然后再也沒有跑過步。
我問自己:為什么覺得累?還不是因為想的太多,把自己嚇怕了,還沒開始做就認慫了!
4
日本作家小倉廣在《做事的常識》一書中曾經說過:再大的事都是由一點一滴的小事做出來的。深以為然。
小倉廣是公司總研董事長,本身已經非常忙碌,卻在四年時間內寫了20本書并且發表。最開始看到這里的時候,我被驚住了,覺得簡直不可能!
可是小倉廣用了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做到了,那就是每天必須要寫5頁。如果被其他事情耽擱,當天的五頁沒有寫,那么第二天就按照安排好的進度繼續寫,最后再把空缺的補齊。
按照小倉廣的方法,寫出一本書這件難事,是不是變得簡單而又易于執行多了?
可是,如果讓你去寫一本書,你會如何應對呢?
寫什么內容?怎樣打框架?幾百頁的文字該從何處起筆,以何法結尾?這么多字要寫多久啊?寫了之后會有出版商出版嗎?
我想,按照我們一般人的想法,還沒有開始做,這件事已經結束了——被擁堵的想法嚇倒,選擇了放棄。
再來看看另外一個例子。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繁忙程度超過90%的人,盡管如此,他還是在3個月之內讀完了60本書,涉及歷史、哲學、未來發展方向,并且做了30000多字的讀書筆記。
如果換做是你,你會怎樣做到3個月讀完60本書?
我想大多數人想的是:60本?我肯定讀不完。30000字的讀書筆記,我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于是不再想讀書這事,甚至一本都沒讀就放棄了。
但俞敏洪是怎樣做的呢?他說自己每天至少要讀50頁。只這一句話就把萬里長城變換成了腳下的一方石塊,輕松拿起,壘磚添泥,長城漸露端倪。
60本書就這么被他完成了。
他們在做事前想了那么多嗎?沒有。他們只是在想怎樣把遠大的目標拆解成小的、容易實現的目標,然后一步一步的去做,獲得成就感。
當腦海的想的沒有那么多,很多事情也就變得簡單了。
想寫文章,那就打開電腦word,先寫再說;
想看完一本書,那就打開書本,拿起筆寫寫畫畫;
想跑步,那就穿上運動服下樓。
想那么多干嘛!想那么多,除了讓你變得又懶又慫,沒有其他用處了。
5
以下三個小竅門也許可以幫助你,讓你走出因為害怕而不敢去做出努力的困境。
嘗試著把目標定的圓滿,但只要求自己完成70%
沒有誰是可以完美的完成任務的,當把閾值調低30%時,心理壓力可以得到放松,讓腦袋得到緩沖,繼而增加勇氣,邁出腳步。
重要的事,做到七八十就算是過關,因為做到這個程度框架就已經被定了下來,接下來就是填充,使其更加飽滿。
把目標拆解,細致化、可完成化
過大的目標讓人生出恐懼,當目標可量化、易執行化,每做出一步都會得到一個正面反饋,這樣的做法才可以有力推進整體的進展。
馬拉松運動者在奔跑的路途中,會不斷的尋找新的小目標,正是因為如此,才可以在一個又一個小目標完成的情況下,奔向終點。
否則,體力再旺,毅力再好的人,也會被遙遠的終點打敗。
不要停下來,每天都要有進度
每天做一點的做法容易讓人看不到成長,這個時候一定要繼續做下去。當到達某一天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質變的到來。
就像在黑暗悠長的隧道里行走,無論如何都走不到盡頭,但是還在堅持走。有一天看到了曙光從隧道盡頭照射進來。我想那一瞬間,隧道里的人都是飛一般的沖向光明吧!
就像我們在一直走一直走之后,突然看到了勝利一般。那種喜悅的心情溢滿心懷,讓人忘卻之前所有的疲憊和辛苦。
原諒自己一時的懶惰,拍拍手繼續走
現在流行的打卡讓人習慣于每一天都堅持做一件事,但是終究會有某一天因為意外之事而影響了計劃的執行。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以完美主義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而是應該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繼續做。
比如你想每天都讀英語,有兩天因為有事情沒有完成,那么在第三天繼續讀。不能因為慣性被打亂就停止。
如果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沒有做某件事,那么至少還有244天在做這件事。而一旦停止,就再也做不下去了。
從心理上分析,自信心也是需要積累的。當一件一件的小事被你完成時,自信心會大增,激勵你一步一步的走向前,繼而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一件大事。
當你打開電腦word,當你打開書本,當你穿上運動服下樓時,一切就已經開始了。
給自己一個輕松的頭腦,從最簡單的事入手。越是巨大的事,越是要從小事做起;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要從細處著手。
當你開始做時,這件事就算開始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