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學剛入學的時候,我在學校報告廳聽過一位優秀學姐的演講,短短幾分鐘,能感覺到她的人生閱歷相當豐富,為人也很親和,我想快速認識她。??
于是我要來了她的聯系方式,一上來自我介紹后,就不斷給她發信息,跟她說我的一些經歷和故事。??
本以為她會覺得我這個人特別真誠,沒想到回復我幾次后,后面再也沒有回復過我了。我很失落,不知道怎么辦。??
后來我才明白,我犯了個大錯:??
人際交往中,過快講明自己的經歷和遭遇,想靠真誠贏得好感。??但這種真誠,卻不是對方想要的真誠。??
人和人之間,因神秘感而建立起連接,倘若你快速打破這種神秘感,很容易讓別人對你失去興趣。??
神秘感,在初識時的人際交往中起到一副調節劑的作用。哪天你用完了,便難以達到雙方之間互相吸引,拓開關系的作用。??
所以想發展一段好的人際關系,靠得更多的,還是后期的悉心呵護。???
02
我們都遇到過這么一種人:剛認識的時候他對你異常熱情,對任何話題都能發表一番獨到見解,讓你有一種“真好,今天又結交了一位有趣又有學識的人”。
然而隨著你們相處的日子增多,你很快發現,這個人其實有太多缺陷,其實并不是當時你以為的那種人,他當初給你制造的好印象,似乎已是他傾盡全力憋出來的。于是在巨大落差感之下,你開始慢慢疏遠此人。這類人,就是在社交當中“用力過猛”。??
現在大家都喜歡說“套路得人心”。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套路可以暫時得人心”。
那些在社交中“用力過猛”的人,往往只想用套路快速獲得別人的信任和好感,卻沒有用真誠去維護關系。殊不知,其實所有的人際關系都好比一場“馬拉松”,以“百米沖刺”的心態去跑馬拉松,開頭很爽快,結果往往會很悲催。
友情需要沉淀,如果一定要交淺言深,那么請在你們共同的興趣點上深聊,而不是一味的說自己,或者刺探他人。??
真正的相處應該是這樣的:言簡意賅、好言有度。??
你知道對方的邊界在哪里,越界的部分,即使有提及的必要,也只是輕輕一點,他懂得你的好意,也知道你會尊重他的選擇。??
這一點無言的默契,便勝過萬千詞不達意的交淺言深。?
03
還記得《大話西游》里,至尊寶回到五百年前,遇到那時候的白晶晶。至尊寶激動地訴說兩個人五百年后的愛情。?
白晶晶愣了:“你……你現在想怎么樣?”?
至尊寶:“看到你我不用再回去了,我們現在就成親。”?
白晶晶憋了很久,說了一句,“我今天出門牙齒忘刷了。”?
遇到交淺言深,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恐怕也只能是這樣。因為突然爆發式的熱情是難以被認可和接受的。??
一個見第一面就把你夸成小仙女的人,轉身可能就會把你描述成一個bitch;??
一個突然向你表白說“我愿意為你去死”的男人,也很容易為另一個女人去死;??
明明是剛認識的人,三杯酒下肚就開始裝B,拍著你的肩膀說“哥們兒為你上刀山下油鍋”,結果酒醒之后誰也不認識誰。??
……??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所以,要小心那些自來熟的人,他們的熱情大部分都是出于習慣,其實根本沒走心。?
04
今年,理發的話,我只喜歡去街角的一家理發店。?
雖然那里的理發師手藝一般,店內裝飾也一般。但是,第一次去的時候,我就發現他們的圍布的腹部處是透明的,這樣,我就可以在理發的時候玩手機了。?
最關鍵的是,理發師還很貼心,他會即時地替我拍掉那些掉在圍布的碎發,防止屏幕被遮擋。我問他為什么要這樣設計。理發師告訴我說,他們都不擅言談,怕客人理發的時候覺得無聊,就想了這個主意。?
他在眾多喜歡強行閑扯的理發師中簡直是一股清流。所以,我當時就決定,以后就是這家了。?
當兩個人不熟,以后也沒有發展成熟人的情況下,我喜歡這樣彼此沉默的氛圍。他理他的發,我玩我的手機,搞完收工,我付錢,他去服務下一個客人,沒有必要去強聊。?
我喜歡沉默,可是很多人無法忍受沉默。在與其它人相處時,他們總覺得沉默是一種煎熬。當大家停止說話的時候,空氣似乎瞬間就開始變冷,寒意逼迫著他們找話題,聊天,使相處回到“正常的樣子”。?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相處方式,誰都沒有錯。?
可是許多人在逃避沉默的時候,充滿了社交焦慮。他們并沒有維持一段長時間的陌生人對話的能力。所以當基本的寒暄用完后,他們就只好拿出許多更深入的信息來維持對話,很容易犯下交淺言深的錯誤,這常常讓人不勝其擾。?
05
交淺言深,往往喜歡將自己的一切毫不保留地吐露給別人,別人心底估摸著直罵傻逼。一個懂得聊天的人,不會將自己的一切暴露在人的面前。??
???很多事,不必說。這種保留不是虛偽,不是欺騙,而是給自己保留一份空間,一種神秘感。也給別人減少一種負擔。你說你的隱私,我不想說對你是無理,說了對自己也是一種不悅。?
?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必交換隱私也不必所有人都加微信,大部分的恩怨愛恨都是因為離的太近,近之則不遜,原本客客氣氣的關系,開始變得陰陽怪氣,彼此都不舒服。有距離,才會有尊重。?
?所以啊,人還是有點神秘感的好。
?交淺言深,說白了就是過度的想表達自己,更多的是在尋求一種認同。
在這個人人都帶著面具的時代,每個人都孤獨的忙碌著的時代,我們渴望著被人了解,被人關注。可是我們都忽略了所有的交往都是兩個人的事。別只顧著自己樂呵了。 ??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