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失望都來源于希望,這是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明白的。我一直抱著這樣的想法,如果有人做了我不喜歡的事,或形勢發展不如我所愿,我就有“權利”失望。當然了,失望總會導致我有“權利”煩惱、消沉、失意,甚至生氣。總之,只要形勢發展的結果不是我所期望的,或者某個特殊人物的行為方式是我認為他不該有的,就會令我失望,我就會感到沮喪。我從沒想到正是自己對事物的認知角度引起了自己的失望,而那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通過對自己的研究,也注意觀察周圍的人,我才慢慢明白了,那些令我煩惱的事情,并不會令別人煩惱。我還注意到那些對別人來說比天大的事情,只會令我一笑而過。那么,這是怎么回事呢?很顯然,這并不在于事情的本身,因為在任何同類情況下,它始終如此。真正發生變化的是涉入其中的人。這才是不同之處。因此,我開始想自己對任何情境的認識是否能夠掌控?自己是否能改變認識事物的方式,從而改變自己的心理反應?我發現,是的,這是可能的。我不一定能控制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周圍的事,但是我完全能夠控制自己應對那些情況的反應。
我開始發揮這一想法。我相信,生活中的人們是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的真實反映,因而,能成為巨大的咨詢工具。于是,我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中的人們,我的同事,以及顧客。我開始密切注意他們抱怨些什么,以及他們感到失望或煩惱的原因。我會通過他們的眼神感知真實的情況,然后迫使自己退后一步,看得更全面些。從這個實驗中我總是能夠得到不同的認識。
我再三發現的是,大多數人感到煩惱的時候,只為一個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天地萬物沒有按我們認為它們應該的那樣表現。這可能意味著我們沒有得到本來相信自己有資格得到的提升,因而失望。如果一開始我們就沒有指望得到提升,那么就永遠不會感到失望,不是嗎?也可能意味著某人沒有像我們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的特殊方式去對待我們。或者,我們的夢想沒有像自己認為的那樣變為現實。或者某項投資沒有如我們想像的那樣成功。或者,某人出乎我們意外地去世。事實可能就是這么沉重。我并不是說這不令人難過,但是,說某人能活多久并不是我們能夠選擇的,不是嗎?那都是我們的主觀愿望,是我們對天地萬物如何表現的期望。當我們感到失望的時候,從來沒有停下來想一想是我們的理解或信仰出了錯。我們認為是天地萬物出了錯,因為我們是憑個人的感覺而言!當你考慮到這一點,就真正站對了立場。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