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最親近跟最愛你的人之外,真的,你對于別人而言,其實并沒有你想象中的重要,有些時候,你覺得重要以及有意義的事情,在別人的眼里,什么都不是……
如果,你試圖去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和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的話,那么你就大錯特錯了,這些東西,是根據很多東西許多因素而改變的,每一個人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都不一樣,一個人的人生,經歷,所經受的教育程度,所接觸的人,所做過的事,都是不盡相同的,這也就造成了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三觀,產生了各種各種的性格和對這個世界以及對人生的不一樣的理解。
當三觀不同的人走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會在相處的過程中不斷的碰撞,摩擦,再碰撞,再摩擦,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逐漸會形成一種相互之間普遍合得上的三觀,在一些事情上,他們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也會或多或少的更加相似。
有人說,不同的家庭會教育出不同脾氣秉性的小孩,一個小孩大多從出生開始接觸最多的是家庭中的成員,最初的孩子就像是一塊沒有經過雕琢的璞玉,家庭的成員是每一個小孩的最初雕琢者,他們會用他們的愛好,處事方式方法,在思想和行為上影響孩子,大人的三觀以及他們對世界不同的理解會進一步雕琢孩子的思想,有些時候,不當的雕琢真的是會毀掉一塊美好的璞玉,有些雕琢者用他們錯誤的雕琢方式胡亂地在一塊美好的璞玉上雕琢,甚至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們是錯誤的,大多數的雕琢者們都是不合格的,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思考,他們將自己對這個世界死板教條的理解傳遞給了孩子,使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自己對世界的探索和形成自己的理解,哪怕孩子經過自己的嘗試和對世界的探索,形成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更加聰明的理解,大多數愚昧無知的大人們也只是一味的否定孩子,認為一個小孩什么也不懂,他們胡亂的把種種連自己都沒有認真的思考過對與錯的三觀和理解只一個勁地往孩子的腦海之中強塞,一本正經和嚴厲樣子的背后,其實都是猙獰的,當做完這些以后,他們還會義正言辭地認為自己真是了不起,有些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他們到是不會去思考孩子逆反產生的原由起因,也不懂得如何反思和改變,他們只會長吁短嘆,然后對著他人說著自己懶得說懶得管之類的混賬話,事實上,如果這句話是從一個真正愛著自己孩子的母親或者父親說出來的,我覺得倒也情有可原,也能夠理解,因為其實有些孩子真的就是那種從來沒有形成過責任感和擔當的人,但是如果這句話,是出自于一個其實不怎么在乎那個孩子的愛那個孩子的親戚,我到覺得他不過是在虛假地表現關懷和表現自己的偉大,借著這種東西從某種程度上獲得心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能夠對于一個自己根本不愛和從沒怎么真正關心過的孩子發表出這樣言論的人,難道不是一種虛榮心在作祟嗎?難道不是征服和自我感覺偉大嗎?人家孩子,或許你說的那些根本就沒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舉足輕重,也就根本沒有必要服從了不是嗎?如果真的關心真的喜愛,為什么不能跟孩子試著做朋友,不要總是借著自己是大人而你是小孩什么都不懂來傳遞自己高人一等的思想,早知道,每一個人,都有著他們自己的人生和對這個世界的不同的理解,并不是因為小孩年紀不大就沒有那份屬于他們自己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的啊!如果大人總是不加考量地將自己世界觀和對錯觀不斷傳遞給自己的下一代,這難道不是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自己孩子的結局嗎,從一開始就否定了孩子的無限可能,這根本就是赤裸裸的毀滅。
每一個人都是人世間的一縷塵埃,渺小的我們在天上看上去就如同一只螞蟻一樣,我們如果是不快樂的,讀那么多書會厭,工作那么久會累,我們無論做什么都不會幸福的,哪怕,你想要的一些,你得到了,你也一樣的開心不起來,另外,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包括我在內的,都認為自己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和對人生的理解都是真確的,可是如果連我們自己意識所謂的真確理解和身處在這個世界生活過程中都感受不到任何快樂,那么,我們為什么還要將這種得不到任何快樂和滿足的東西傳遞給自己的后代,我們為什么不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索,探索到另外一個,另外一個的沒有參雜著我們不快樂主觀意愿的,另外一個的,另外一個的可以得到幸福和滿足的世界觀,充滿著幸福和滿足的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我們只需要做一個介紹和陪伴的人就好,不用成為一個指路人,不用去給人們嚴肅的充滿主觀意愿的指明方向,那不是孩子們自己的選擇,也無法通往快樂的之泉,在孩子的成長路程中,我們不需要多么的舉足輕重,也不需要完全做出肯定或否定,我們只需要做到用心的,用心的陪伴和愛就好了,而那個另外一個的充滿幸福和快樂的對理解和生活方法,就交給孩子們自己去尋找好了,我們只要選擇相信孩子們,相信孩子們能夠自己找到那個對于人生的一個最美好的答案,唯愿我們和你們,能夠創造出無限可能。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