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蒙蒙亮,還在讀小學的女孩董云就起身了。她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洗衣做飯,同時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她要幫媽媽翻身、按摩。捶背,還要給媽媽喂飯喂藥,而這些事情,在她五歲時父親離開這個家后就開始學習起來了。當她以優秀的成績考取大學之后,她又背著相依為命的母親一起去上大學。
在這個世界的另一個地方,有個很有錢的母親,她給未成年的兒子買各種豪車。送他出國上貴族學校。然而兒子不是打架斗毆就是闖禍犯法,做母親的操碎了心。
窮人家的孩子是否更懂事更孝順?單個的例子可能無法證明這個觀點。于是經濟學家們試圖從統計數據和經濟學理論來回答這個問題。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的經濟學家約翰.埃米施致力于研究此類問題,他的研究表明:財富越多,相應地,子女就越不孝順。這也印證了長久以來為許多為人父母者將信將疑的觀點。
埃米施說,和窮人相比,有錢人在養育孩子時往往給子女提供更多的金錢和幫助。然而在孩子身上所起的作用卻好像正相反。根據英國的家庭調查數據,以擁有大學學位的富家子弟為例,他們給父母打電話的次數要比普通人少20%,去看望父母的次數更是要少50%以上。
這也許有些令人困惑,因為我們通常都認為自私的孩子可能表現得正好相反。大多數有錢人都是從有錢的父母那里繼承到財富的,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如果不阿諛奉承,就會失去大筆財產。
那么是什么使得富人的孩子不夠孝順呢?埃米施解釋說,這里有兩個可能的經濟學原因。第一個是由于收入的增長,他們盡孝道義務的邊際成本也就同樣提高。有錢的孩子時間用在了開游艇泡嫩模,這些寶貴愉快的時間用在陪家人聊天上就好像變得很不值了,所以富裕往往會顯著拉大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距離。并且,既然親自看望可以用電話問候代替,那么接下來就會連電話都懶得打了。
另一個原因是來自于一個叫做"策略遺產理論"的經濟學邊緣分支。富人家的孩子們只會付出確保其獲得一份合理比例的遺產所必需的孝順,在這里,孝順更多是一種交易,而那些沒有同胞兄弟姐妹與之爭奪財產的孩子則舍更容易達成目的。
沒錯,這也是窮人的孩子更孝順的原因,他們沒有財產,不需要策略,他們知道生活的艱辛,親情是他們最大的財富。和家人在一起顯得彌足珍貴。正如契訶夫筆下的小凡卡說道:"親愛的爺爺,發發慈悲吧,帶我離開這兒回家,回到我們村子里去吧......親愛的爺爺,我再也受不住了。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等我長大了,我會照顧您,誰也不敢來欺負您。"
那么有錢的父母們又該做些什么呢?也許多生些孩子會得到好的結果?;蛘呦癖葼?蓋茨一樣把錢捐給慈善機構。不過埃米施卻并不樂觀。他說:"他們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圍著孩子轉。并且不要犯李爾王那樣的錯誤,先把錢交出去了。"當然,他們還有能力為闖禍的孩子請一個好的律師。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