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
曾有人這樣詮釋:這兩個字拆開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獸,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但那一切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是啊,孤獨的人都一樣。寫出《變形記》的卡夫卡,上班時是卑微的保險員,下班后就會帶著飯盒到胡同最里面的小房子里寫作,拒絕與人交流,一直寫到深夜才回家。
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
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
越孤獨的人,越優秀
23歲那年,木心被杭州第一高中聘為教師,待遇非常好,還有免費的大房間,后門一開就是游泳池。即使是這么優越的環境下,木心只做了半年就決定去僻靜的莫干山隱居。
他雇了個人,挑著兩大箱書,帶上常戴的帽子、常拎的包、常穿的鞋,就上了莫干山。
在荒廢的大房子里,他往書桌上貼了福樓拜的一句話:“藝術廣大之極,足以占據一個人。”白天跟著太陽的升起而起床讀書,晚上點礦燭寫文章。外面寒風吹打著窗戶、大雪紛飛,實在是冷得不行,他就沖一杯克寧奶粉,然后繼續讀書。
木心是孤獨的,但因為這份與世隔絕的孤獨,每一刻都是對自己的拷問,每一步都是對真理的探索,才寫出了無數直達人心的作品。
6年后下山,陪伴木心的是100多篇中短篇小說,和無數張水墨山水畫。
叔本華說:“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就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是啊,一個人在孤獨時間做的事,
決定了這個人是否優秀。
越優秀的人,越能達到內心的平和;
他們在與人相處后,
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秀源于孤獨,
它是孤身一人的榮光。
越孤獨的人,內心越豐盈
蘇東坡被流放到黃州的時候,生活很艱苦,他發現黃州的豬肉質量極好,價格卻非常便宜,因為富貴人家不吃,而貧窮人家不懂怎么煮。
在原材料匱乏的情況下,他研制出了出名的“東坡肉”,慢火,放少許水,然后一邊耐心等待豬肉煮好,一邊打著拍子和田里的農人唱歌。
隨后,好友馬正卿幫他弄了一片幾十畝的荒地。他脫下文人的長袍方巾,穿上了農人的芒鞋短褂,忙著筑水壩,建魚池,從鄰居處移菜苗,從老家四川托人找菜種,建起了一大片麥田,然后又在中間修了小橋、亭子,閑暇的時候看書寫字,約朋友小酌飲酒,自封“東坡居士”。
兩度被皇帝提拔重用,兩度被貶謫,蘇東坡在嘗遍了孤獨后,把茍且活成了詩和遠方,感慨道:“人間有味是清歡。”
后來重新被啟用,回到京師擔任大官,傷神或困惑的時候,他始終想起那段最孤獨的日子,心中的郁結也慢慢消散。
物質最豐富、生活最安穩的日子,
是培養不出一個人開闊的心態、抵御風雨的能力。
而成長,就是學會和孤獨相處,
因為再也沒有什么能比孤獨更能鍛煉一個人了,
享受孤獨,才配擁有自由。
孤獨,是為了更清醒地活著
2012年,剛剛滿49歲的王澍,獲得了普利茲克獎。這是國際建筑獎項第一次落到中國人的手里,而他比任何人都要懂得孤獨。
小時候,他沒有什么朋友,所以經常一個人在家涂鴉,喜歡上了繪畫。大學的時候,他是圖書館最孤獨的守望者,短短兩年便自學完成學業。
畢業后,因為對傳統建筑的熱愛讓他曲高和寡,他堅持不設計地標性建筑、不做商業項目、不鼓勵拆遷,當周圍的建筑師們都成了富豪,只有他,整天泡在工地上和工匠們一起工作。很長一段時間,他都過著孤獨且不被認可的生活。
但是,就是因為這一段孤獨的奮斗,讓他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清醒地活著,才最終站上了現代建筑學的巔峰。
尼采曾說過:“你今天是一個孤獨的怪人,你離群索居,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民族!”
人人生而孤獨,只是每個人面對的方式不一樣。
面對孤獨,司馬遷無視所有嘲笑,獨自思考,才有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面對孤獨,葉問無視所有爭議,孤獨地用木人樁練習詠春拳,才探索出詠春拳最深的奧秘。
面對孤獨,李安無視所有流言,孤獨創作,才有了《臥虎藏龍》的經典。
《心是孤獨的獵手》里說道:“人越是明白,越是有追求,就越孤獨。”
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常常想起作家張小硯說過的一句話而熱淚盈眶:“后來許多人問我一個人夜晚踟躕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卻不是孤單和路長,而是波瀾壯闊的海洋和天空中閃耀的星光。”
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讓你發慌,孤獨讓你強大,因為對內心信念的堅持,永遠是你最真實、最好的模樣。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