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于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4)
有一次孔子說想搬到九夷、也就是東方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去住。
有的勸他說:“陋,如之何?”那么一個簡陋的地方,怎么好住呢?
孔子卻淡淡地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這句話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第一個角度,是君子有天下使命,不管這個地方是奢華的還是簡陋的,對他來講只是一個外在環境而已;第二個角度,就是君子的內心有一種恒定的能量,他可以使得周邊熠熠生輝,繁華似錦,他自己生命里面的氣場可以去改變一個簡陋的地方。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寫的《陋室銘》大家都熟悉,在這樣短短一篇銘里面,他把古往今來的名士對于簡易的樸素居住環境的這種判讀全都呈現出來了。他說,我們居住的這種物質環境可能無法改變,也無須苛求,你周邊來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環境,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如果你和朋友之間談論的是共同的志向和共同的寄托,大家有共同的理想,那么這種居住條件的簡陋就一點都不重要了。
所以,理想之道是什么?就是給我們一個淡定的起點,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
其實我們真正讀懂了《侍坐篇》,看到了“吾與點也”這句喟嘆,知道這樣一位萬世師表的圣人,心中對于那種“浴乎沂,風乎舞雩”,在“莫(暮)春”時節“詠而歸”的生活方式心存向往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種闡述跟莊子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共往來是如出一轍的。
也就是說,所有古圣先賢首先是站在個人的價值坐標系上,了解了自己心靈的愿望,然后才會有宏圖大志想在這個世界上有所建樹。
我們都想要一生建立一個大的坐標,對于前方的遠景找到一個起點。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讓我們走進《論語》,也做孔子席前一個安靜的學生,跨越這千古的滄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淡定的容顏,想一想他讓我們去到自然中的鼓勵,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隙里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于像那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后工業文明的社會里,《論語》傳遞出的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