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吃飯,和她聊起如今很多女生自愿被包養的事情,她跟我說:“我身邊也認識這樣的女生,我問過她,把自己那么美好的青春給活生生浪費,真的值得嗎?
她說,和窮男生在一起,也不一定看得見未來,到最后他說不定也會甩了我,既然都不會有未來,那我為何不用自己的資本換一個富足的現在?”
我愣了幾秒,說:“好有邏輯的三觀不正!我竟無法反駁。”
我們越來越知世故了,也越來越誤解世故這個詞了,在聲色犬馬中徘徊,在紙醉金迷間迷失,在燈紅酒綠里墮落,你將世故當做成熟,卻不知,你丟失了你的善良。
我知道你會說:善良不值幾個錢。
我想起很多人曾很討厭的林志玲,無論發生什么,她依舊會表現得非常得體,即便有人惡意抨擊她是花瓶時,她的回答也是:“花瓶嗎?很好啊,這也是對外表的一種肯定方式,我會把它看作贊美,再說聲謝謝。當然,如果你真的對這只花瓶有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看到真實的我。”
不懂世故的人,是不會將“有教養”和“高情商”表現得如此之好。林志玲知世故,卻不世故。
林志玲曾公開表示欣賞的演員黃渤同樣也是知世故卻不世故的人,在記者問他是不是要取代葛優時,黃渤說,“這個時代不會阻止你自己閃耀,但你也覆蓋不了任何人的光輝。我們只是繼續前行的一些晚輩,不敢造次。”
知世故卻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我很欣賞一個女生,認識一年多,無論工作有多忙碌,加班有多晚,只要見到她,她都會化上精致的淡妝,面帶甜美的微笑,與你輕輕交談。她深諳如何與人交談,總會耐心聽,再娓娓道來她的看法,從不會讓人難堪,更不會讓人尷尬。
她是懂世故的人,唯有懂世故,才會讓你的舉止投足顯得優雅,顯得得體。我見過很多憤世嫉俗的少年少女,總要在口頭上爭出個高下,非要在敏感話題上發表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觀點,使得交談變得難以進行下去。
曾經,我很不擅長一堆人的聚會,我常傻愣愣坐在其間,看觥籌交錯,或推杯交盞,連自我介紹都說不好。后來,我也學會了如何社交,懂得如何拿捏氣氛,什么是適合的玩笑,什么是正確的言談,我也總算是摸透了一二分。
社交場合上,沒人會喜歡太悶的人,也沒人會喜歡太尖銳的人,知世故,懂人情,幾句話交談下來,雖不知人深淺,但也知其言談,彼此也都樂在其中。
有人說:社交之所以累,是我們在扮演我們并不擅長的角色。其實不是,在社交中自然大方,并不代表這個人虛偽,我們懂得圓滑,懂得世故,也不代表我們變得不善良。
要記得,知世故卻不世故,無論如何,都要對世界保持善意。
我遇見過很多活得精致美好的女生,她們品嘗過人間冷暖,體會過世態炎涼,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潔身自好,在極度忙碌的生活里保持優雅,在人情世故的社交間明辨是非。
她們向來溫婉,她們更懂勵志,她們知曉世故卻不世故,她們在這個愈發浮躁的社會里,不驕不躁地告訴你:別丟失你的善良,別放縱你的初心,你才是真正有魅力的人,才真正成熟。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