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有個孩子對我說,周伯伯,我不想再接受賞識教育了。我感到困惑,問他為什么?他說如果沒有賞識教育,考試成績不好時,家長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誰也不欠誰,現在賞識越多,感覺欠債越多。
原因何在?這些家長的賞識是功利性賞識,目標就是一個字——分,分分分,孩子的命根。如果孩子的成績上不去,家長就感到賞識不管用了。
有的家長,孩子得了第一名,就不許孩子第二名;孩子當過三道杠的大隊長,就不許孩子二道扛,總覺得丟了自己的面子。這就是所謂成功家長的心態。許多失敗的家長也不寬容孩子,強烈的補償心理反使他們把孩子當成生命的最后賭注。
中國家長最愛孩子,這是全世界公認的,但他們愛孩子,更愛面子。我也經歷了由功利性賞識到對生命的賞識的階段。
初一時,女兒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伴隨著這巨大的榮譽,女兒遇到了新的挫折,童年的磨難沒有把她壓垮,但是巨大的榮譽差點淹沒了她。掌聲、鮮花、閃光燈包圍著一個剛剛十歲出頭的小姑娘,女兒的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開始飄飄然了。
同學們按“神”的標準要求她,加上老師動不動就批評其他同學,人家周婷婷做得如何,你們又做得如何,無形中又拉開了女兒與同學的距離。
于是本來婷婷與班上同學融洽的關系慢慢開始疏遠了,結果婷婷重新走向孤獨,上學、放學的路上,沒有同學和她一起走,女兒感到傷心,她發現自己笑都笑得不自然了,臉上的肌肉在顫抖。
女兒含著淚水把心中的痛苦告訴了我,我意識到我的教育出了問題,長期以來,我都注意培養女兒的成功感。跳級、打破吉尼斯世界記錄、成績名列前茅等等。
而現在我才發現,成功了未必幸福、快樂,成功感與幸福感相比前者是芝麻,后者是西瓜,我以前是撿芝麻,丟西瓜。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