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這種東西,真巧妙,正如水一樣,可以載舟,也可覆舟。中華民族之所以出現過倒退,由燦爛的春秋戰國、秦漢,退到近代的地步,原因之一也是讀書人太多,出現了一個病:"士途臃腫"癥。
學者不事生產,清談誤國,是一件嚴重的事。
香港之所以成功,原因也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學少,少了一種空洞的、迂腐的、窩囊的、頹廢的、頑固的、幻想的、拘束的、茍且的、退縮的、逃避的心態。
生意人務實,面對困難的挑戰而苦干,勇取而堅定地克服現實的因難,從生活斗爭中掌握了生存和成長的真知識,真學問。
加拿大政府,最近搞了一個教育調查報告,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教育政策出了大問題,因為大學教育面臨極大的挑戰,原本幾十間大學,相信要裁減起碼一半。讀了這個報告之后,我深深為加拿大人慶幸,發覺他們畢竟扯出問題的癥結所在。
中國皇帝自私,為了鞏固政權,打擊天下英才,實行用高尚的迂腐教育,針對最有精力、最有造反潛能的英才一網打盡,扼殺人才。后世歌頌唐太宗的,不外是半諷半頌的一句:"太宗皇帝真長策,天下英雄盡白頭"。
只有大學,才可以將人生中最有挑戰性,最勇敢的二、三十年光陰,送進圖書館去。
見到那些本來甚有前途的年輕人,在圖書館內磨死知識,真為他們但心,人類的前途,真會被大學這東西吞蝕。
英國人極有智慧,統治殖民地的政策有三件活寶貝:第一,開辦一個跑馬場;第二,開辦一間高級會所;第三,開辦一間大學。英國人的統治政策,和唐太宗的科舉考試,真是不謀而合。
讀大學,是應該的,但大學之后,便要踏入社會,將學到的有用知識,變成謀生工具,讀了書而不能改變自己的生活,讀書不是冤枉了嗎?
但可惜得很,很多人卻老是在書中鉆,在研究院內搞些無聊的研究,老是鉆牛角尖,將本來簡單易明的東西,鉆到一塌糊涂,令世人不解。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