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讓人覺得別扭,而且麻煩,少了一種熱鬧的氣氛。吃飯不單純是為了吃飯,還是人與人進行交流的一種途徑。"一位北京的王先生說。因SARS而被人們推崇的"分餐制"的衛生習慣正被打入"冷宮".王先生的話極具代表性。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餐飲業恢復往日繁榮、人們推杯換盞時,已少有人使用公筷、公勺。看來,想讓人們改變消費習慣并非易事。
對于很多企業來說,把握消費者習慣的變化或培養新的消費習慣,將是企業有效的營銷手段。不過,這種做法失敗后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改變消費習慣的成功機會有多大?什么才是使他們改變的真正誘因呢?
只要能滿足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消費習慣,仍是可以改變的。
盡管分餐制"流產"了,但同樣因受SARS影響,人們重視通風的習慣卻保留了下來。現在許多餐廳都在戶外設有桌椅,以迎合人們喜歡通風的習慣,麥當勞、星巴克及一些西餐廳也不例外。
對此,實力傳播副總裁譚澤薇說:"人們的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你的產品與消費者有足夠的相關性,即使消費者現在根本感覺不到它的重要性,你仍然可以找到一個突破口,幫他們去改變現在的習慣。"
"人們的行為改變取決于有無強有力的利益誘因或者對于不良后果的恐懼。"零點調查集團董事長袁岳說。
譚澤薇和袁岳的觀點表明,人們的一切消費行為總是會深刻地受到習慣的影響,改變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改變習慣并非毫無可能。否則就不會有消費者為了寶潔的廣告而變得天天洗頭,星巴克咖啡能在悠久飲茶歷史的中國大行其道。
中國的飲茶歷史已經有近5000年,中國人還沒有養成喝咖啡的習慣。但星巴克卻能成功地在中國大量販賣價格不菲的咖啡。其秘密武器在于,它并不是單純提供咖啡,而是提供一個可以炫耀自己有情調的場所、一種悠閑體面地喝咖啡的小資生活方式,讓光顧的人可以在公共背景下表明他們是新潮一族。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