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地區魚類養殖第四大品種,海水養殖的新寵——金鯧魚,在經歷了十多年養殖推廣,目前年養殖總量達10噸,飼料產量達18萬噸。過去的2016年,金鯧魚產業面臨了極大挑戰,臺風襲擊、病害吞噬、成品價格低迷、出魚渠道受阻、國內外市場競相壓價、金鯧魚養殖徘徊在虧本和微利之間,一線養殖者更加深受其害,部分從業者對這條魚的未來持不確定態度!金鯧魚屬于水產養殖小品種,一直以來受到關注度不夠,且有太多我們不可控的因素制約這條魚發展,行業急需正能量,急需有擔當的企業牽頭為行業持續發展出力。
3月12日,由廣東粵海飼料集團主辦、廣東粵佳飼料有限公司承辦的“2017華南金鯧魚產業高峰論壇暨金鯧魚產業聯盟成立倡議發布會”在廣東湛江市舉行,吸引了包括水產行業協會、高校科研所、知名企業、養殖大戶、飼料經銷商、加工流通貿易商、餐飲名廚等100多位嘉賓前往參加。
“金鯧魚是一條安全、有保障、美味的海水魚,近幾年養殖快速發展,規模越來越大,但是流通、加工、消費趕不上養殖增長。粵海有責任有義務聯合大家的力量和智慧,把它的養殖成本打下去,品牌價值打上來。”廣東粵海飼料集團董事長鄭石軒在致歡迎辭時表示:“我們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要做好做大這條魚,讓國內外人士都喜歡這條魚、來吃這條魚。”
本次會議,粵海提供金鯧魚產業中流砥柱的各位專家,大型養殖、加工人士深入交流平臺,同時還倡議產業聯盟成立,為產業未來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粵佳金鯧魚料年銷量 6 萬多噸,行業第一
廣東粵佳飼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會方在做《與成功者同行,粵海智造—金鯧可持續發展之道》報告時向參會嘉賓介紹,2005 年粵佳正式投產,只做蝦料,2006 年上膨化線,開始涉足金鯧魚料,共有 6 條蝦料線、 2 條膨化線,主要生產金鯧魚料,海水魚料,蝦料等,總銷量 10 萬噸左右。 回顧過去,在 2005 年時介入金鯧魚市場,開始階段主要在摸索,銷量不大;偉大的轉折點出現在 2008 年, 經過集團傾注兩三年的重視和研發,粵佳的金鯧魚料率先取得行業性突破,養出的魚,餌料系數低、體色靚、身材好、成本低、售價高等等,因為種種優勢,大受市場歡迎。粵佳的金鯧魚料從 2007 年的一兩千噸增長至 2008 年的 1 萬多噸,2010 年時金鯧魚料銷量已增長至 3 萬多噸,當時金鯧魚養殖規模還沒現在這么大,我們的市場占有率已經很高了,但是每年依然實現增長,在 2011 年前后已經出現嚴重供不應求的局面,所以我們對原有的生產線全面升級,提高產能,2015 年粵佳的金鯧魚料銷量 6 萬多噸,到2016年粵佳銷量突破10萬噸,成為是金鯧魚飼料行業中無可爭議的第一。
由于集團市場劃分問題,粵佳的金鯧魚料主要集中在粵西和海南市場,廣西市場主要是廣西粵海在做;不過,去年開始,集團重新部署金鯧魚飼料市場, 粵佳也開始逐步進入廣西市場,因此現在粵佳也開始重點做廣西市場。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金鯧魚帶動了粵佳的成長,同時粵佳也促進了金鯧魚行業的進步和發展。
作為全國第三家10萬噸級特種水產料企業,更作為金鯧魚飼料銷量最大的企業,粵海飼料集團旗下廣東粵佳飼料有限公司深感責任重大,在保證飼料產品質量穩中提升基礎上,為了行業得以可持續發展,粵佳人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如何將這條魚的風險得到相對可控?如何更好把控養殖成本、如何解決出魚渠道?如何讓這條魚維持合理價格而不至于惡性拋售?如何讓這條魚的品牌更好得以推廣,讓每家每戶都認識并認可這條魚,讓金鯧魚走進千家萬戶廚房,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呢?
八大思路轉變,養金鯧才能賺錢
針對養殖戶最為關切的今年要如何養殖金鯧才能賺錢的問題?海南藍海海洋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有銘拿出了自己多年總結的最接地氣的豐富經驗,他表示養殖戶必須要從8個方面進行轉變思路,否則想賺錢是困難的。
1、成品魚市場定位:從以前的高價位向以后的平價轉變
目前整個金鯧魚養殖港口天天都在賣魚。2016年海南三亞新增了4家養殖企業,投苗量達800萬尾,目前越冬魚價14元/斤,價格創歷年來新低,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約4元,較最好年景的20多元/斤,更是呈斷崖式下跌。只要海南魚價不漲,大陸魚價也不會漲,這個以后將會成為常態。建議養殖戶要以平常心對待供求市場 ,在預估市場價格同時進行嚴格管理生產、降低料比、增加市場的競爭力。
2、從以前的單打獨斗向每個港口抱團取暖的生產方式轉變
金鯧魚行業養殖戶多且集中,但基本屬于單打獨斗沒有形成抱團取暖模式。一個臺風、一場洪水或一個病害即可摧毀一個港口十幾年的生產積累。建議以港口為單位,養殖戶要成立合作社或協會組織,一旦發現自然災害或病害出現風吹草動時馬上預警,共同出資聘請相關科研部門的專家進行檢測、分析、解決病害等,降低養殖風險、發展生產。
3、養殖密度由多放苗向多賺錢轉變
多投苗一定多賺錢?這個問題顯然是不對的。目前很多港口天天加排,結果是什么?去年陽江港、北海鐵山港慘況就是佐證。建議今年大家減少養殖密度,最好減少20%甚至30%,看看結果會如何?我想結果肯定是好的,因為魚的生長空間大了,生長速度快了,生產更安全,養殖更輕松,風險更低。
4、養殖模式逐漸從魚排養殖向深水網箱養殖轉變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目前金鯧魚養殖模式以魚排為主,2016年魚排養殖戶賺錢鳳毛麟角,而賺錢養殖戶中90%為深水網箱養殖。內港魚排弊端是分布密集水質差且抗風能力弱,深水網箱是新的較好的養殖模式,雖然投資大,但養殖效果好。
5、生產用藥上逐漸從多用藥向用對藥轉變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國家對健康食品要求水漲船高,國家對水產品用藥更規范嚴格,養殖一定不能用禁藥,多寶魚就是前車之鑒。建議養殖戶禁藥不用、限藥小心用,能不用就不用。通過降低密度、分流養殖、深海養殖、疫苗預防、控制投料等手段來健康養殖。
6、投料管理上,從一天多次向一天2次轉變
養殖戶有個通病,就是恨不得把魚的嘴巴扒開,把料塞進它的嘴里,這種填鴨式做法其實是錯誤的。即使育苗,我一天也只投2次料。很多養殖戶一天投料4次甚至更多次的方式一定要改進。盲目求生長,最終導致結果是料比增加、成本上升、利潤空間減少。多投料還得魚要消化吸收,否則就是浪費。所以大家要合理投喂。
7、投苗方面,從投早苗向投對苗轉變
今年海南的魚卵供求緊張,目前還要4萬元/公斤,這是因為魚卵數量少。由于去年的生產不容樂觀,所以建議養殖戶投苗不一定執著于投早苗,更要先關注天氣,水溫最關鍵,溫度不夠高,投進網箱的魚苗易發生黑身死亡損耗大。所以一定要等到水溫足夠高才投苗。第二選苗不可畸形,第三合理放養密度。投對苗比投早苗更關鍵。
8、市場營銷上從產品無名無姓向樹立品牌轉變
目前金鯧魚的收購銷售主要依賴中間商,但以后的營銷更多要依靠養殖戶自己,建議多參加國內的漁業博覽會,向消費者推廣優質、健康、養殖最環保的金鯧魚。只有大家共同努力,眾志成城,營銷局面才得到有效改觀。
四點措施防控金鯧魚白點病
“海水魚白點病,是由海水小瓜蟲感染引起的疾病,以病魚皮膚、鰓和眼出現大量小白點為特征,對海水養殖魚類危害嚴重。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125號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華南農業大學教授但學明在論壇上作了《金鯧魚白點病的防控措施》的報告。“海水小瓜蟲的生活史包括從幼蟲-滋養體-包囊前體-包囊-幼蟲的循環,幼蟲肉眼看不到但繁殖力超強,可瞬間形成的包囊繁育200-300個幼蟲,一分鐘內可釋放80%鉆進魚體,再大量在魚鰓繁殖,最終導致魚缺氧死亡。”
但學明分享白點病的四個防治方法:
1、控制養殖密度(3萬尾/60米深水網箱);
2、化學藥物浸泡,室內池或土塘有效的方法硫酸銅+硫酸亞鐵+阿維菌素,但網箱養殖效果不明顯;
3、網箱養殖可選擇注射疫苗;
4、口服藥物化學藥+中藥,發病早期用藥效果明顯,但病害大面積爆發后,用藥效果則不好,所以預防用藥是關鍵!
湛江市飼料協會會長、集團副總裁韓樹林在會上表示以金鯧魚為切入點,提出了粵海加工板塊的構思。借助養殖合作、飼料聯動;成魚收購、合作加工;建立渠道,貿易拉動;消費者教育、創新產品等層面實現最終的目標。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郭根喜在報告《深水網箱的發展趨勢思考》中指出,深水網箱和海洋牧場將是未來國家在政策扶持推動的海洋產業,在國家實施戰略占有重要地位,去年農業部在深水網箱資金上進行了2億元的補貼。
會議上,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金鯧魚是國內為數不多超過10萬噸海水養殖魚類之一(其余分別是大黃魚、鱸魚、鰈鲆類、石斑魚),且是目前發展最快的集中在南中國適合沿海發展戰略的一條魚。”崔和稱,金鯧魚的市場定位應該以內銷為主,出口為輔。未來將趨向由大企業的工人養殖、技術高門檻方式,而不是農民行為,因為企業對風險可進行有效管控。金鯧魚還適合加工廠進入,有效化解養殖高峰期上市帶來的壓力。金鯧魚今后的營銷方向,將與商超、團餐、電商等多維度進行對接,大有前景。
鄭釗表示,金鯧魚苗料“笑口常開”0.5模徑是我們一個亮點,一定程度上代替鰻魚粉。適口性更強,讓更小的魚可以吃,是行業的首創。“魚先鋒”是我們的高端金鯧魚料,可使體色更好,長速更快,早出魚早賺錢。養殖過程中,讓部分魚先上市,錯開高峰期。無論對客戶還是整個行業,都是一件好事。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