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聽到身邊的一些年輕人抱怨自己的人生不如意,運氣不佳。和別人同時進入公司,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別人一步步高升,而自己只能領著微薄的薪水,仰望著別人,止步不前。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又是怎樣一步步慢慢拉開的?
全球青年領導力(GYL)的創始人、時間效率管理專家、暢銷書作家張萌在她的新書《人生效率手冊》中,用1萬小時定律和修煉職場硬本領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答疑解惑。
01.知易行難,找到人和人之間拉開差距的原因
民進中央的副主席、新教育的提出者,朱永新老師曾做過這樣一件事情,他每天早上四點半到五點起床讀書寫作,這一習慣堅持了40年,而40年前,朱永新還只是一位20歲左右的青年。
蘋果公司全球副總裁戈峻老師也講過一件小事,他每個周六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認真的寫周報,20多年來從未間斷。而20年前他只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一位初入職場的英特爾公司的小職員。
是什么讓他們擁有強大的毅力去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我們都知道做一件事情,堅持一天很容易,可是堅持1個月呢,堅持1年10年40年,其中的難度難以想象。
知易行難,一個人,如果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踐行一種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必然是因為在內心深處,有著一個十分堅定的人生目標和具體的實施計劃。無論是朱永新老師還是戈峻老師,他們無疑是朝著自己的目標堅定地努力著。
估計大道理都懂,可是大多數人都心生疑惑,根本不知道自己一生究竟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想要做出怎樣的事業,構建怎樣的人生。
自己究竟應該怎么做?好像人生來就是求學工作結婚生子養老死亡,幾個必經階段是自然規律。可是自然規律,并不等于人云亦云,更不是要求我們只能按所謂的“規律”,毫無生氣的去生活。
其實有些所謂的“規律”是可以打破的,那些棄之不顧的人,變成了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那些墨守成規的人,自然變成了大多數的平凡人。我們之所以成為平凡的人,是因為我們年輕時候沒有想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或者在想明白后沒有立即付諸行動,一生都處于糊涂懵懂的狀態。
而且對待同樣的人生目標,庸碌的人會惋惜過去和埋怨運氣不好,而杰出者則更多的是感到自豪和反思人生從而繼續奮斗。
這也是為什么人和人之間會慢慢拉開差距。
02職場硬本領的修煉,從你想清楚自己的目標開始
找到人生目標非常重要,尋找人生目標又特別難。有的人終其一生都沒有自己的目標,而有的人尚在年幼就想好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人與人的差距就是從建立人生目標開始的。
那么一個人,到底該怎樣做才能有目標呢?又該怎樣去構建自己的目標?
《人生效率手冊》告訴你用7個人物法來確定自己的目標。它既可以用來定義階段性目標,也可以用來定義整個人生目標。7個人物法不是定義人生目標的唯一方法,但確實是一個,可以比較快速的幫助你去定義目標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就是先想出一個人的名字,這個人就是你夢想中想要成為的人。如果你成為她,你的人生滿意度指數會達到滿分,這就是你想成為的人。比如男生想成為馬云馬化騰,女生想成為楊瀾董卿等。
第二步就是除了寫下這個人名,你還是要用同樣的方法,寫出另外6個人的名字。整個思考的方法,與你寫下的一個人物的方法,需要保持一致。
第三步就是總結歸納,把每個人的硬本領總結歸納出來。硬本領就是你的殺手锏,一旦秀出來,其他人就沒有飯吃。你需要把這七個人的硬本領一一列出來,每個人物需要寫3個總共21個,然后找出21項本領中的他們的共同點。比如楊瀾,她的溝通能力,她的外語,俞敏洪的外語,馬云的外語。這樣可以看出來,他們共同的硬本領就是外語。
你需要做的就是把這21項硬本領中相同的選項圈出來,并按照從多到少排列出最前面的三項,這三項本領就是你要樹立的人生目標和奮斗方向。
第四步就是自我匹配法,你有三項硬本領需要構建但不可能在同一時段內完成。首先要做的需要對自己進行解析,你現在的工作跟這三項硬本領是否相關,如果有就先構建你正在學和正在做的那個硬本領。如果沒有,只要按照自己的興趣以及對它的喜愛程度一一完成修煉。
第五步就是直接確定目標,確定你今年要修煉的一門本領,也就是你今年需要努力的目標。
確定完目標后就需要對于年度目標進行管理,把你的目標分成月目標,周目標和日目標,然后堅信堅持的力量,一步一步的完成目標。
03踐行1萬小時定律,高效的學習。
生命就像電池,而且是一次性電池,用光了就不能反復充電。如果你是70后,你的電池,基本上都已經用了一半啦了,80后基本上也用了五分之二了。如果你現在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職場硬本領的話,那就太落后了,需要趕上來。
活到老學到老,只要肯學,永遠不晚,只要現在行動。要做的就是立即行動起來,用1萬小時定律來修煉我們的職場硬本領。
1萬小時定律對修煉我們的職場硬本領到底有沒有用呢?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1萬小時就是一個基本時間需求,如果一個人花費了越多的時間進行精細化的訓練,那么它就越可能做到更好,并且在這個領域當中達到頂級水平。
《異類》的作者格拉德威爾,也在這本書中提到:如果你想修煉到1萬個小時,就需要不斷的進行重復練習,練習越多就越可能達到這個領域的頂峰。
格拉德威爾在這本書當中提到1萬小時法則,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要完美的掌握某項復雜的技能,就需要一遍又一遍艱苦的訓練,而練習的時間必須達到一個最小的臨界值,這個臨界值就是1萬小時。
對于1萬小時的定律,有的人淺嘗輒止,在遇到一點困難后就堅持不下去。有的人看到1萬小時定律,剛開始會充滿激情和斗志,最后卻自己堅持下不去,最終選擇放棄。而有些人在看到1萬小時定律,沒有退縮,沒有半途而廢,每天早上一起來就開始投入1萬小時的訓練中,并且朝著目標一點點奮進,遇到困難時,會積極的調整學習進度,把控好整個學習計劃,最終成為專業領域的專家。
1萬小時定律,并不能只依時間作為標準進行衡量,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還是要構建踐行1萬小時的適合自己的方法。
《人生效率手冊》中,張萌把學習分為精學體系和泛學體系。精學是1萬小時定律的表現方式,而泛學是1萬小時定律構建的基礎。就好比你是一個銷售,你需要擁有銷售體系的訓練,以及知識的積淀,這是1萬小時訓練的結果。
但在訓練的過程中,銷售領域的單一知識積累,絕對不是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你還要做其他方面的學習。那么這類知識的學習,不屬于精學本身,它屬于泛學體系,這類知識不一定要精通,但要了解。
精學體系,它需要你通過1萬小時定律的積累學習來完成,需要整塊時間持續修煉一項技能。比如說早起的時間,就是整塊時間,不受打擾,是非常適合用來做精學知識體系積累的。
而泛學體系,它體現的是一個人綜合的知識面,往往需要你在每個領域都略知一二才可以。因此,你需要構建自己知識積累的渠道,可以用碎片化時間來完成。
用1萬小時定律構建自己的精學體系,學會修煉自己的職場硬本領,比如學習外語,學習銷售,鉆研某一項專業技能,讓自己成為這個專業的達人。
用碎片化的時間構建自己的泛學體系,完成知識的積累儲備,讓自己成為生活中有趣的人。
無論是踐行1萬小時定律,還是建立自己知識的精學體系、泛學體系,都離不開兩個字,那就是堅持。只有堅持下去,1萬小時定律才會取得實效。
曾國藩先生曾經自嘲自己很愚笨,但是最后他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有人曾評價他:“曾國藩,最大的能力是通過個人努力,將自己從一個笨人變成了非常高明且有本領的人,這就是堅持早起的力量。”
工作中生活中我們也要用曾國藩這種堅持早起的力量、這種信念,堅持持續踐行1萬小時定律,修煉我們的職場硬本領。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