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久前,河北唐山市地方政府決定取消路橋收費站。
收費站工作人員上訪維權,一位大姐在曝光視頻中振振有詞的言論刷爆了網(wǎng)絡:
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我現(xiàn)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么東西了。
算一算,36歲的大姐也就是80后而已。
比起她認為自己“啥也不會”,更令人嘆息的是她那一句:“學不了什么東西了。”
再聯(lián)想起上半年新華網(wǎng)推出的大型網(wǎng)絡調查《90后真已陷入“中年危機”?》,近六成網(wǎng)友不認為90后算中年人,但同意90后遭遇“中年危機”這個說法。
曾經(jīng)生機勃勃,代表著潮流和趨勢的80后和90后,居然就這樣倉皇的進入了“中年”。
不論是“空巢中老年”的自黑,還是“34歲老來得子”的逗趣,或者“你30歲還只有兩套房”的倨傲,都藏著深深的“年歲逐增、大業(yè)未成”的焦慮。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技術更迭時間不斷縮短,整個社會好像都在追求速度:出名要早、致富要快。
因此,我們好像越來越“怕老”了,年齡已經(jīng)讓30歲左右的我們開始“心有戚戚”。
前不久阿里發(fā)布招聘廣告:年薪40萬,招聘60歲以上的廣場舞領袖。
年輕人奔走相告:什么?我媽要來跟我做同事,薪水還比我高?
當然,要求也不低:
要有1年以上網(wǎng)購經(jīng)驗;
愛好閱讀心理學、社會學等書籍內容者優(yōu)先;
熱衷于公益事業(yè)、社區(qū)事業(yè)者優(yōu)先;
有良好溝通能力、善于換位思考、能夠準確把握用戶感受,并快速定位問題。
如此看來,年齡好像也并非問題癥結:只要你夠牛,哪怕你只是個廣場舞大媽,哪怕你60歲以上,還是可以拿到大公司高薪職位。
那個36歲的大姐,怨恨收費耽誤了她的青春,可“什么也不會”明明是她自主選擇的結果。
她曾在一個看似安穩(wěn)的房子里,在一天天的重復和消磨中自斷筋脈、自廢武功。
而那句“學不了什么東西了”,則幾乎是給36歲的自己判了個“死緩”:她已經(jīng)完全放棄學習和成長,只是希望安排個工作混吃等死而已。
小時候看武俠電視,看到武林高手因為某種原因武功盡廢,那種深入骨髓的絕望,真是讓旁觀者也感同身受。即使這人十惡不赦,在那一刻也能叫人生出憐憫。
那時我覺得,作為一個江湖中人,數(shù)十年功力毀于一旦,幾乎是比一刀斃命還要可憐的結局。
如今再回頭看,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比起“”年歲逐增”,也許更要擔心的是“自廢武功”。
02
初入職場,誰沒有少年心志當拿云的時代。
是什么時候開始,你慢慢停止學習、放棄成長的呢?回憶里好像無跡可尋?
不,其實萬事皆有征兆。
好朋友英子在一家自來水公司上班,她剛去的時候在業(yè)務部門負責對接,工作忙,假期相對少。
懷孕之后為了增加假期,自己申請換了一個崗位,負責坐在值班室查看機器運轉是否正常。每周上兩個白班一個晚班,上三天休息四天。活少離家近,旱澇保收。
可每次見到她,總聽到她抱怨單位人際關系復雜,關系戶太多,看不到升遷機會。
想想英子讀書的時候就過了英語專業(yè)八級,還自學了法語,如今每天坐在機器房無所事事,確實有些可惜。
于是建議她可以去做些別的事,她一頭霧水的反問我:“去哪找啊?別說別的人了,我自從轉了崗,連同事都不認識幾個。”
有天看到一個知名培訓機構招聘講師,看著覺得還挺適合她的,于是在微信上把招聘方案轉給了她。
過了一會,她發(fā)了一個驚訝的表情說:“你是轉給我的嗎?”
得到我肯定的答復后,她不好意思地說:
這崗位真不適合我,我都是已婚已育30+的中年婦女,都好多年沒摸過英語書了。最后一次完整的讀一本書還是上大學的時候,最后一次上課還是來單位第一年的崗前培訓呢。
我聽到英子的回復悵然若失地怔了好一會。
這還是那個每天早晨摸黑出去晨讀、周末背著書包去培訓機構上課的姑娘么,她和那個36歲除了收費什么也不會的大姐有什么區(qū)別呢?
回想一下英子這幾年的情況,其實這種結果早有伏筆:
1、她選擇了越來越容易的工作
她本來跟業(yè)務部門的對接還需要跟人打交道。
可懷孕之后為了多休假,卻選擇了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工作,上班只是坐在崗位上等待時間過去。
好友群里天天說無聊的是她,朋友圈里天天曬購物、吃飯的是她。她以為歲月靜好,其實哪里知道這正是走下坡路的征兆。
永遠不要為自己崗位輕松、工作容易而竊喜,因為職場上,慢下來就會掉隊,停下來就會挨打。
2、社交圈幾乎沒有變化
她的工作本身很封閉,獨來獨往跟人打交道少。
她又很宅,除了網(wǎng)上跟幾個朋友聊聊天,發(fā)發(fā)牢騷,幾乎不會主動去認識別的人。
這些年,她的世界除了老公孩子、逛街、約飯,幾乎沒有別的內容;因為她假期多,與她時間合拍,走得近的朋友,又多是全職主婦。
雖然現(xiàn)在社交越來越便捷,但是她卻從來沒有走出自己狹小的圈子。
一個人的社交圈就好像一個池塘,很久都沒有變化,這個池塘的水就是死的,而死水是沒有營養(yǎng)的,自然很難獲得新的觀念和思想。
3、從來不學習
對于她來說,毫無挑戰(zhàn)性的工作不需要學習,毫無進取心的自己不想去學習。因此大把的時間都在刷手機、追劇。
前不久還聽她說不想去參加單位的調研活動:守個機器有什么好交流的,回來還要交心得,還是別人去吧。
可是山中一日,世上千年。曾經(jīng)得過專業(yè)第一的她,將自己本來的專業(yè)完全荒廢了,在從事的行業(yè)也毫無建樹。
不學習,飛奔的時代就在眼前絕塵而去。
4、耽于抱怨而疏于行動
總是聽到她抱怨行業(yè)水太深,別人有人脈有背景。可從來沒見她為了自己的目標、夢想或者愛好真正去做點什么。
如果她選擇最輕松的崗位,選擇上三天班休息四天,碌碌無為沒有業(yè)績,又怎么能怪沒有升遷機會呢?
這種疏于行動的抱怨,難道不只是她為自己的不成功尋找理由。難道不正是她信心盡失,自覺大勢已去的明證?
03
英子以為她的問題是已婚已育30+,其實根本不是。
她的問題是,雖然求學十幾年,從知名學府畢業(yè),學過最專業(yè)的技能,卻在畢業(yè)這幾年,把學的知識忘了個干凈,也把自己努力、上進、勤奮的品質丟了。
小時候看武俠,最后壓軸的都是須發(fā)飄飄、仙風道骨的老者。他們不見行跡,來去自由。可只要一出場,你就知道大神來了。
江湖決斗,經(jīng)典臺詞總是:我在XX山上修煉了二十年,終于等來了這一天。
可見年齡增長,本來是自然的事;道行高低,還是要依靠你這一路的努力。
要想兵臨城下便可出門迎戰(zhàn),時事變幻仍可論劍江湖,當然離不開一個前提:不斷修煉。
1、不斷學習
在《當幸福來敲門》中,威爾史密斯對兒子說:“如果你有一個夢想,你就要去捍衛(wèi)它。捍衛(wèi)夢想的唯一途徑,是不斷學習,堅持不懈的學習。”
如果你做的正好是自己熱愛的工作,不斷學習、逐漸成長似乎水到渠成。
如果你只是迫于生計和壓力在工作,對手頭的事情并沒有興趣。悲觀、失望、抱怨,并無用處。你唯一能改變現(xiàn)狀的途徑,也只有堅持學習。
曾經(jīng)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大學畢業(yè)之后,因為讀的并不是名牌大學,所學的也不是熱門專業(yè),工作很難找,只得在一家小公司做銷售,一個月只能拿到三四千元。
在大城市生活,拿著微薄的薪水,一個月吃住之外就所剩無幾。但是她很喜歡英語,工作之外每天早晚堅持4個小時學習英語,堅持了7年。
最后考了同聲翻譯的證書,換了喜歡的工作,每個小時的收入就達到8千元。
其實有時候夢想并沒有那么遙遠,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內心尚存一星火光,付諸行動、不斷學習,哪怕你在某一階段似乎離它越來越遠,但是最后終究殊途同歸。
2、加入合適的圈子
從某種程度上說,社交圈子將決定你是成功人士還是平凡的人。
社交中有一條鄰里定律:鄰近的人更容易對我們形成某種感染。
所以,加入一些合適的圈子,比起單打獨斗,更有可能實現(xiàn)突飛猛進的成長。
在網(wǎng)絡社交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只要你想,你可以找到任何一個與你志同道合的社交群。
我一直斷斷續(xù)續(xù)的寫作,也偶爾認識一些文友,進行寫作交流和信息交換。
最近開始加入富書的寫作營,營內有約定的寫作任務,有寫作方法和思路的交流,有素材的搜集和整理,也有相互的鼓勵與鞭策。
雖然這是一個線上的交流群,但比起一個人寫作,它的作用非常明顯:社群中優(yōu)秀的同行,讓你找到榜樣和目標;社群中的觀點交流和思維碰撞,讓你打開眼界、突破固有思維;社群的約定和相互勉勵,讓你獲得堅持的力量。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找到更多的優(yōu)秀的人同行,找到更多目標一致興趣相同的人交流,你可以獲得更多的能量。
就好像江湖高手,幾乎都來自有名的門派;武功的修煉,總需要有高手陪練。
3、專注技能
成為江湖大佬的核心本領是技能。
對,不是略懂皮毛,不是興趣愛好,是在某一個專業(yè)領域的專注與精深。
俞敏洪曾經(jīng)以《專注的力量》為題演講,他開玩笑的時候說:
開始做新東方的時候,只是被生活所迫,并不是熱愛。和他同時創(chuàng)業(yè)的人有幾個,可都耐不住寂寞與辛苦,半途而廢了。因為沒有別的事情做,人也不夠聰明,所以堅持做新東方。最后,做成了新東方,也喜歡上了新東方。
讀書時覺得專業(yè)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之后覺得職業(yè)不是熱愛的。可是你真正熱愛的是什么?
任何一件事情獲得成就都需要付出努力,如果你不愿意為了你的興趣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那你的熱愛不過是表面的喜歡。
有一個朋友從小喜歡畫漫畫,父母不太支持她學藝術。大學她讀了不相關的專業(yè),但她還是很喜歡畫畫,并一直沒有停止學習。
后來她終于去了一家動漫公司做原畫師,獲得這份工作的時候她十分的開心。
再次見到她,說到工作她已經(jīng)淡定很多,她說:
你知道嗎?你看電視一晃而過的動畫片段,就可以分解為許多的動作,而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原畫師畫上幾十張圖片呢?真正做了這個工作我才知道,原來它是這么的辛苦和不易。
只有專注,持續(xù)的鉆研,持續(xù)的付出精力和時間,你才可能成為那個一劍封喉的高手。
對于即將或者剛剛邁入30歲年齡大關的我們,該擔憂的不是年齡,而是你是否初心尚在,功力見長。
作者:宛清,80后,職場媽媽,既可詩酒年華,又可家長里短。用文藝的心,過世俗生活,寫溫暖文字。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