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大家馮友蘭曾講過一個故事:“一小兒走路,為一石所絆倒,此小兒必大怒而恨此石。但一成人為一石所絆倒,則并不怒,不恨此石……其所以如此者,因小兒對于此石無了解,以為此石有意和他搗亂,所以恨之。而成人對石有了解,知石是無知之物,絕不會有意與他搗亂,所以并不恨之。”
馮先生是在說一個什么道理呢?——對于事情背后的道理有了解,進而不為事情所累,才能想得開、看得透,才不至于因外界的環(huán)境刺激而被動地做出消極的反應,害得自己做無謂的煩惱。這也是馮先生強調的一個重要的心態(tài)修煉方法——以理化情。
不是沒有陽光,是因為你總低著頭;不是沒有綠洲,是因為你心中一片沙漠。未來學家佛里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說,“二十一世紀的核心競爭力是態(tài)度與想象力,而保存我們最好的想象力必須是心懷謙卑。”佛里曼的預言告訴我們,積極的心理態(tài)度已經成為新世紀比黃金還要珍貴的最稀缺的資源,是個人和企業(yè)決勝大未來的最為根本的心理資本,是職場和市場最核心的競爭力!
在我們的身邊,或者我們自己或多或少就有一些消極心態(tài)的影子。一個人一旦被消極的職業(yè)心態(tài)所支配,他對事物永遠都會找到消極的解釋,并且總能為自己找到抱怨的借口,最終得到消極的結果。接下來,消極的結果又會逆向強化他消極的情緒,從而又使他成為更加消極的人。消極心態(tài)的人總是在關鍵時刻懷疑自己,并將自己的消極情緒傳染給他人;永遠悲觀失望,抱怨他人與環(huán)境;常常自我設限,讓自己本身無限的潛能無法發(fā)揮;整天生活在負面情緒當中,不能享受人生固有的樂趣。
具體來說,影響我們職業(yè)生涯的消極心態(tài)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