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位讀者朋友在后臺跟我留言,提到這樣一個問題:
她說:她是一枚全職媽媽,兩個孩子的寶媽。大寶已上幼兒園,小寶還不到兩歲。老公因為工作關系,經常出差外地;婆婆隔三差五,會過來幫她一陣;而她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照顧兩個娃。
幾天前,有個好久不聯系的女友群,忽然跳出來一條信息。
徐姑娘說:“好久不見啦!美媽們,今天天氣不錯,我們約起來不?”
這個群里,其實也就四個人。是幾年前她們供職于同一家單位,所結下的一番情誼。當時全單位一共兩三百人,而她們四個剛好品性相投,那時起就特別聊得來?,F在雖說都已離開原單位,但因為都是媽媽,且生活軌跡也大同小異,所以一直還惺惺相惜、保持著聯系。
徐姑娘發起邀約后,過了一會,周姐回復:“好啊好??!前段時間我真是家里家外忙壞了!好不容易手頭項目做完了,今天下午剛好有空,咱們約起來!”
過了一會,蘭姐也回復:“哎呀,我今天本來約了人談事的。要不這樣吧,小青你有空不?如果你也來,我就去跟那邊去改時間,畢竟咱們幾個聚一次不容易!如果小青沒空,那我還是按原計劃,咱幾個間改時再聚!”
小青就是我這位讀者。
蘭姐這么一說,所有人的焦點,都落在了一直沒開腔的小青身上。
而那天,小青的大寶去了幼兒園,婆婆也正好在她家??伤镜挠媱澥牵撼眯毼缢?,自己要完成一個5000字的書評,這樣,她就可以得到300元的稿費。
書評已經拖了很久,這幾天必須要交了。讀書編輯跟她約稿后,小青特意去網上訂購了這本書,連續一周,每晚上把娃哄睡后,就靜靜看上一兩章,一邊用筆仔仔細細做好標記,一邊構思著自己要寫下怎樣的心得……
有那么一個瞬間,小青也真的很想去赴約。畢竟,和久不見的朋友喝茶聊天,本就是件特別美好的事情。
可轉念一想,第二天即是周末,對付兩個精心旺盛的孩子已是人仰馬翻,很難再有整塊的時間寫作,而下周一要帶小寶去打疫苗、下周二要幫老公去辦證照……小青的生活看上去是歲月靜好的全職媽媽,但其實每天雞零狗碎、忙到崩潰,此刻還真很難有心境,去從容赴一場約會。
于是她想了想,就在群里誠懇致歉:“真是抱歉啊,我也特別想你們。可我今天下午有一個書評必須要寫。要不你們先聚,我爭取約下次。”
群里一時鴉雀無聲。
過了一會再拿手機,竟猛彈出十幾條消息,全是發自周姐的:
小青啊,怎么每次約你,你都有這樣那樣的理由?
什么時候你還寫上書評了?文學圈的事肯定比我們重要,理解!
可是啊,也不得不提醒你一句:再好的朋友也沒有這樣的,什么的感情都經不起這樣淡漠和自私!
其實大家都很忙的,可誰還不是為了友情有所讓步?
散了吧,不聚了
……
小青瞬間覺得特別委屈、特別憋屈。
她跟我說,其實沒有任何疏遠朋友的意思,更沒擺譜!而且她記得,前幾次缺席的,并不是她。事實上,小群里確因總有人有事,才一直聚不成大團圓。
而對于寫書評,雖看似沒那么重要、不是她主業,可她卻也不想讓步,因為那是她如今鏈接這個世界的通道,是她成為全職媽媽后努力給自己保留的一扇窗。
小青在后臺問我:
這件事情她這樣對朋友,到底是不是做錯了?
拒絕了閨蜜的聚會,究竟是不是自己冷漠自私?
02
我其實很理解小青。
無論是被朋友誤會、責難時的難受,還是身為媽媽的身不由己……
記得微博上曾有個話題:當媽后,你還是好約的人嗎?
一排小字后,無數媽媽抹著辛酸淚,“70%的社交都被砍斷了”,“忙到根本沒有時間去休閑,”“友情的小船說翻就翻”“也真是莫名其妙得罪了不少老友”……
有時朋友可以理解,但也有人不能,“我們都是媽媽??!就你有事?不能克服?就你掃興!”
可正如我一位幾乎謝絕了九成約會的朋友說:“我心里也苦啊!感覺快被整個世界給拋棄了!但不帶娃的聚會真沒法去。每個家庭情況不一樣!”
而這樣的問題,還不僅僅限于生活中。
就在幾天前,我的另一朋友向我吐槽。那天她臨近下班才接到任務,需要招待一位大客戶,領導點名她和另外一位同事吃飯作陪。
可偏偏那幾天,她家小寶生病,為避免家中兩個孩子交叉感染,小寶就被帶到了婆家照顧,因而晚上接大寶和帶大寶的事,也就理所當然全靠她。
而她還只是剛一開口:“領導,我晚上確實去不了,家里小的那個生病了……”就被領導搶白:“孩子生病就是不去的理由?誰家孩子不生?。空漳氵@樣說,我一個月得給多少媽媽、批多少假?”
我這朋友特意向我強調,生下二寶后她復出找工作,就是怕別人對二胎媽媽貼標簽,所以自愿降低姿態從基層做起,而且一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拼命程度絕不輸小年輕,可這才請了這一次假,領導就這么大反應。
閨蜜回想起原單位、原領導,上級也是一男性,那會自己剛生完大寶,動輒需要早退或晚到,但只要工作本身完成好了,領導都會特別寬容、特別理解,從未給她什么臉色。
她問我:
這到底是她的問題,還是領導不能通情達理?
因為照顧孩子而拒絕單位飯局,到底是不是錯?
03
到底是不是錯?我一時也被問到語塞。
或者不如換個方式這樣看:
其實對于女性來說,選擇生孩子、生二胎,本就意味著要有所放棄和承擔。但凡選擇,皆有代價,這是人間至理。所以既然選擇了孩子和家庭,就勢必在朋友、工作等面無法面面俱到,那為什么不能坦然去面對失去?
把它看作是一個選擇題,問題反倒迎刃而解。
為什么會存在矛盾?只是因為當時,你和對方所選擇的重點,并不一樣。
朋友之所以會成為你的朋友,只是因為我們都有“共情”的需要,她希望開心時有人鼓掌,失落時有人撫慰,這并沒有錯;
而領導與你,則是更簡單的“共事”關系,真正鏈接你們的,也只是共同的工作。他那一刻的關注重點,可能就在工作,業務來時,他需要有最合適的人擋上,這再正常不過。
在他們“需要”的時候,你并沒有選擇支持;所以也不必苛求,對方沒有選擇理解。
遇到有人理解,是幸運,若不能,也正常。真的不必為此耿耿于懷。
那么是我們選擇的重點錯了嗎?
倒也未必。
我一直相信,一個人在緊急突發的情況下,所做的選擇,一定是更遵從本心的。更何況,那種情況下我們內心依然做過辯論和掙扎。
慢慢的你會發現:我們這一生總會遇見太多人、太多事,想要事事面面俱到,根本是一場徒勞;
慢慢的你會發現:時間其實最是公平,它拿走一些,又給予一些。它會讓你看清一些事,也可以讓別人更看清你。
這一生,選擇對人生的重點負責,對自己的所付出的每一分時間負責,已是不易。
想通了這些,對于那些自己確實無力承擔的約會,
又為什么不可以大大方方的說一句:
對不起,我不約。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