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細節見人品。
但是,很多時候,細節會蒙蔽我們的眼睛。
孔子周游列國時,生活流離顛簸,有時還吃不上一頓飯。
有一天顏回弄來一袋米,孔子讓他做好后跟大家一起吃。飯熟后,孔子發現顏回一人偷偷地先吃獨食??鬃幽蛔髀?。
聚餐時,孔子嚴肅地教育大家:“求學除了要學習知識外,最重要的要學會尊師重道,在長輩還沒吃飯的時候,如果自己先吃了,那是不禮貌的行為。”
顏回解釋道:“老師你誤會了,剛才我見飯里有些黑色的米飯,可能是柴火灰吹上去了,我不敢浪費糧食,所以把黑色的飯吃了。”
孔子感嘆:“親眼所見的,也不一定是你所想的那樣呀。”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這句話只對一半,我們聽到的,不一定是對的。我們眼睛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實的。
毛主席曾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凡事不要盲從,在下結論之前一定要經過自己的調查和深思。
很多大齡剩女去相親時,總是初次見面就會用細節否定對方。
他吃飯吧唧吧唧嘴,缺乏教養;
他約會遲到10分鐘,太不尊重人;
他點菜沒有問我的意見,太大男子主義;
我們總是以自己的衡量標準,去判斷一個人,殊不知,我們也因此失去了與人相知相愛的機會。
橙子和他認識20天就閃婚,朋友問為什么會這么快?
她回答:
因為開電梯時幫我把門,過馬路時總是讓我走里面,說話時總會注視我的眼睛。通過細節觀察,我可以判斷他就是那個值得托付的人。
可是結婚不到一年,老公暴露了本性,對她不再溫柔細心,甚至還在外面有了女人。
細節總是會蒙蔽我們的眼睛。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真正能考驗人品的不是細節,而是時間這東西。
作家楊奇函說了這樣一句話:“沒有經歷考驗的‘人品’,不能放心被視為‘人品’。”
前段時間看了這樣一個視頻。視頻的策劃人,請來了三位嘉賓。
第一個嘉賓,胳膊脖子都是紋身;
第二個嘉賓,穿一身暴露的低胸超短連衣裙;
第三個嘉賓,穿著三國時期貂蟬的服裝,頭戴一朵碩大的牡丹花。
三位嘉賓坐在舞臺上,對著“20位面具人”做自我介紹。
紋身哥說,自己性格耿直,不會拐彎抹角;
短裙姐說,她經常晚上上班,白天睡覺;
貂蟬姐說,她平時喜歡動漫和cos各種動漫角色。
20位“面具人”憑著第一印象給三位嘉賓寫評論。
評論結束后,三位嘉賓轉頭看大屏幕,難過瞬間涌現在眼神里。
屏幕出現的都是這樣一些詞匯:
癮君子,紋身可怕,危險;
交際花,夜場女王,勾引男人;
裝可愛,腦殘。
即使三位嘉賓已經做了足夠的心理準備,還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超乎了想象,真的感覺就像一把刀一樣的扎在心上。 ”
而事實上呢?
“紋身哥”其實是位紋身師,喜歡做飯,還是個富有愛心的流浪寵物志愿者。
而這位衣著性感的女士,其實是一名夜間看護,主要負責病人晚上的照看,她喜歡花心思在穿衣打扮上。
至于喜歡cosplay的這個漂亮妹子,是位小學音樂老師,個性簡單,喜歡和孩子呆在一起。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你眼中看上去很富貴的女人,也許生活并不如意;
你眼中柔弱膽怯的男人,可能很有擔當很有責任;
你眼中高大威猛的漢子,可能是一個閑蛋吃軟飯的;
我見過滿臂紋身的人在公交車上讓座,也見過人民教師進酒吧搖得比誰都風塵。有些穿制服的欺強凌弱,而有些被人看低的妓女,卻用賺來的錢資助平民。
穿著靚麗帥氣的不一定就是紳士,打扮暴露的不一定就是婊子,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電影《搜索》,高圓圓飾演的葉藍秋,坐在公交車里,戴著墨鏡,神情恍惚地看著窗外,乘務員對著葉藍秋大喊:“我讓你給這個大爺讓個座!”
葉藍秋若有所思,一動不動。
這時那位大爺發了話:“大姐,不就一個座位嗎,就當我呀,讓給這個姑娘了。”
旁邊的吃瓜群眾跟著起哄,眼光全都集中在葉藍秋身上。指責她沒有教養、沒素質。但是沒人知道,葉藍秋剛剛被檢查出得了淋巴癌。
很多人喜歡從自我的角度去評判人。可是,鮮有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
為何不問問自己:“如果我處在他當時的困難中,我將有何感受?有何反應?”
他之所以那么做,也許他有自己的苦衷。
末那大叔說:“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不容易,難得的是,能看到別人的不容易。”
羅迪克是一個英國戰士,二戰期間不幸被抓成為戰俘,他被送往集中營,忍受著非人的待遇。
集中營缺少汽車兵,納粹便在戰俘中招募司機,開車的任務是運送被虐死的戰友。沒有戰俘愿意為納粹開車,但是羅迪克卻充滿熱情。
羅迪克當了司機后,性情大變,變得粗暴殘忍,不僅對戰俘們吆五喝六,拳打腳踢,甚至,有的戰俘明明還沒死,他也會扔他們上車。
羅迪克這樣的變化,令戰俘們無法忍受。憤怒的他們,以各種方式警告羅迪克,羅迪克聽后,依然我行我素。
戰俘們惡狠狠罵他:賣國賊,走狗。
好幾次,他險些被昔日戰友打死。
一次被瘋狂地毆打之后,羅迪克永遠失去了一只手,同時也失去了利用價值。再也無法繼續開車的他,像扔破麻袋似地,被納粹拋棄了。一個雨天,他孤獨凄慘地死在了集中營一個陰濕的墻角里。
六十年過去了,人們早已不記得他了。忽然一天,有一篇叫《救我的人,是我最恨的人》的文章,出現在英國的報刊上,講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
集中營里有一個叫羅迪克的叛徒,強行把生病的我扔上卡車,對納粹說準備把我埋掉。可是,車到半路,他停了車,扛起奄奄一息的我,放到一棵大樹的隱蔽處,并留下了幾塊黑面包和一壺水,急促地對我說,如果你能活著,請來看這棵樹。然后,他就匆匆開車走了。
報刊又收到了十二位老兵的電話,他們都講了同樣一個故事。
后來他們找到了這棵樹,在樹洞里發現了一個日記本。上面寫了這樣一段話:
今天我又救出了一位戰友,這已經是第28個了,但愿他能活下去。昨天深夜,戰友們又一次狠狠地打了我,可我一定要堅持下去,無論如何也不說出真相,那樣,我還能救出更多的人。親愛的戰友們,我只有一個唯一的希望,如果你活著,請來看看這棵樹。
那個讓你恨之入骨的,也許愛你最深。
那個假裝愛你的人,卻在你背后含沙射影,暗箭傷人。
對你伸出手的,未必是想要幫你。
向你扔石子的,未必是想害你。
對你面露笑容的,未必是朋友。
開口罵你的,未必是敵人。
這個世界,根本不是你看到的那樣子。
一名著名的讀心術專家,他能通過人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讀出別人內心的想法。他用這種方法,還破譯了著名演員李易峰私人手機的密碼。
《非常靜距離》邀請他現場為大家表演讀心術。這位專家成功地讀取了兩位女士和一位男士的內心, 獲得現場一致的認可和好評。最后一個環節是猜測嘉賓手中骰子的點數。讀心專家通過提問、觀察,非常自信地猜測嘉賓手中握的是5,然而,結果是4。
在觀眾一聲失望的嘆息中,讀心術專家解釋到:那些最頂級的測謊儀器,正確率也只有70%。最頂級的讀心術,成功率也只有80%。
即使頂尖的讀心術高手,也會有失誤的時候,更何況是我們蕓蕓眾生。
有一張圖,它既像一個老太太,又像一個少女。
美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
他先把一張更像老太太的圖,給一群學生看;然后再把更像少女的那張圖給另外一群學生看。
看完了以后,把這兩撥學生叫到一塊,找到了一張折中的圖,然后他問他們說,這張圖上畫的是什么。
這個教室吵起來了。
有一半人堅定地認為,就是一個老太太;而另外一群人說,這是一位漂亮的姑娘。雙方都覺得自己是對的。經過不斷地溝通,互相指正,最后才會有人恍然大悟。
當一個人腦子里被植入一些預先的概念時,你就很難做出客觀的判斷。因為你有自己的思維定式。
我們自認為做出了公正的判斷,其實往往帶有自己的主觀色彩。
我們輕易的因為某些表面細節,就會給他人貼上標簽:“熊孩子 ”“鳳凰男”“綠茶婊”;作家楊奇函的一段話:
“維持我們節儉的,可能是我們的貧窮。維持我們檢點的,可能是我們的丑陋。維持我們低調的,可能是我們的平庸。維持我們鉆研的,可能是我們的笨拙。促成我們義無反顧的,可能是我們的走投無路。”
我們聽到的,不一定是對的。
我們眼睛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實的。
我們誰都不喜歡被人評判,但是卻總是習慣去評判別人。
孔子說:幾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希望別人怎么待你,你就應該如何去對待別人。
所以,請不要用細節去評判一個人。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