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在飯桌上,大家聊得熱火朝天,你卻疲于開口;在路上,你遇見熟人,寧愿繞道也不想被認出。如果回答是有過,那你并不孤單。在這個強調人脈關系和社交技巧的時代,卻有越來越多的人變得「沉默」,變得不愛社交。
關于這個現象,知乎上有非常深入的討論,這里選取其中一些知友的回答,供大家參考。
1、知友李松蔚:
理解人脈與交際的重要性以及知道如何「正確」地交際,但卻都無法在生活中施行。——其實,這是一種現象:明知其重要,有好處,而偏偏不為。這種現象,乍一看難以理解,仔細一想卻幾乎可以說是人之常情。就好像,我一直想買個 iPhone 5,但是我一直沒有買。
不買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沒錢,二是雖然有錢,卻不愿意花。總之,如果是免費的話我就要。
可天下哪里有免費的午餐。東西好不好?是很好。可是沒辦法,好東西的成本就高。
人際交往也一樣要付出代價。這最大的一份代價叫做:被別人評價。
這種評價,是方方面面的,滲透在交往中每一個細節和瞬間。對方的眼神,嘴邊若有若無的笑意,不耐煩的表情,滿不在乎的神態,欲言又止的語氣。你可能會被鄙 視,被嘲笑,被排擠,被羞辱。如果你遠離社交,你就是你,在自己的世界里愛怎樣便怎樣。但是一旦你靠近他人,你就有可能變成呆子,?絲,懦夫,SB,軟腳蟹,可憐蟲,煩人精,不通人情,沒本事,不靠譜……
現在,你還愿意承擔所有這一切風險,去換回所謂「人脈與交際」的好處么?
也許你會覺得我說得夸張,人際交往哪里會有那么險惡,那么負面?
你要知道,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就是會產生這樣的擔心,何況我也沒說他們真會被這么看待,只是說,心里沒法釋然而已。哪怕就一丁點可能性,已經足夠給人帶來壓力。尤其是,如果他們心里已經藏著不自信的種子,讓別人拿目光一澆,就會迅速生根發芽。
而且還有很多機制,可以成倍地放大這些人眼中社交場合的壓力。這里就不展開來講了。
所以不要光看到人脈的重要,它帶來利益,同時也帶來壓力。我知道有的人是真心喜歡人際交往,也有的人只是不得不假裝喜歡。很多人奮斗的終極目標,就是可以閉門清修,頤養天年。
總而言之,退縮也是一種權衡利弊后的選擇,有時候也不能算是一種壞選擇。
被負面評價,被拒絕,被別人在心里當成 SB,是所有人都不喜歡的。
當然,因為很多人不能意識到后面這個過程,所以就會產生題主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我明明覺得很重要,就是不去做呢?現在答案清楚了,關鍵在于是否愿意承擔那些代價。
目前,已經有很多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方式,足以幫助一個人改善社交狀況,但無一例外,首先都需要練習更能夠承受他人(可能是負面)的目光。對此下定決心的人,可以尋求心理咨詢或者其它的社交訓練課程。
2、知友清笳:
當一個人自己的精神內核越豐富,他就會越來越遠離當前社會的標準化人格,生出一些明顯的個人特質來。
這時候,他再遇到一個和自己有深刻的共同話題、強烈的共同興趣的、近似的人格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
當社會中的人的人格越來越豐富,而人的流動性沒有顯著提高的情況下,我們遇到一個和我們類似、使我們興奮的人的機會是在降低的。
然后大部分的社交行為都會出現一種類似「你說你的,但我不感興趣」「你說你的,但我不同意」的情況,然后由于禮貌和和平共處的需求,我們很少會把無趣感和反對意見明確地提出來。這種社交純粹是無效社交,只消耗時間卻沒有產生樂趣和增進感情——不僅無效,而且令人生厭。
當無效社交在社交嘗試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高,我們就傾向于更少地嘗試社交。
我們在社交上付出的成本(主要是時間成本)越來越沒有回報。
而精神內核的豐富,會讓我們更多體會到自己一個人玩的樂趣。
閱讀、寫作、種植、寫代碼的預期樂趣比預期中的社交樂趣要高,于是我們就一個人閱讀、寫作、種植、寫代碼。
其實在某些飯桌上,我都在自己的腦袋里開一臺戲,我忙著寫劇本,所以不說話。
——你們說的東西很無聊,你們造嗎?
大家越來越沉默,越來越多獨處,越來越不愛帶上面具裝模作樣,其實是一件好事,說明大家越來越尊重個人時間的價值。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