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德”中有一德叫“擾而毅”,即頭腦靈活而有毅力。但是生活中多半人沒有達到這種標準,往往是頭腦靈活卻沒有毅力,或者是有毅力卻不靈活。前一種人靈活有余,做小事成功的不少,但是難成大事情;后一種人由于太不會變通,有毅力也難成大事。生活中,固執者堅持己見,缺乏變通的智慧,因而常常正邪不分,忠奸不辨。沒有見識,就不能觀其人、聽其言、察其行,因此就不能知彼知己,不能客觀、公正地判斷人或事,這樣勢必后患無窮。
“滴水穿石”、“繩鋸木斷”,它們無一不在說明堅持不懈帶來的成功,“半途而廢”的行為讓人唾棄、為人不齒。然而生活中就有些事情卻需要“半途而廢”,即在適當的時候變通,不鉆牛角尖,不一條路走到黑,不固守一成不變的東西,這也是人生應該掌握的智慧。
人不僅要學會變通,還要懂得選擇,懂得舍得之間的智慧。有首詩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底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有時不切實際地一味執著,是一種愚昧與無知,因為一旦方向錯了,前進就是退步,退步反而是進步,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常說放棄是一種智慧。一個東西如果不值得堅持的話,那就應該果斷地放棄。
可是能夠完全放下的人不多。西方有句諺語:你有所選擇,同時你就有失去。這在西方經濟學上叫作機會成本,你因為選擇而放棄的那些東西,就是你的機會成本。這是客觀存在的,是一種交換。可是很多人就是想魚和熊掌兼得,想同時看到硬幣的正反面。
有個成功的商界女士在她的文章里寫道:“幾年之前,悔恨放棄了美好世界的一切,只為了追求與他的愛情。幾年之后,悔恨放棄了一個好男人,說是追求自己的成就。可是現在自己站在頂樓辦公室的落地窗前,又如何?兩者之間真的不能兼得嗎?”既然選擇了,那就必然會放棄權衡過的應該放棄的東西,那為什么還要后悔呢?我們能做的就是放棄我們所應該放棄的,然后追求我們想得到的,人生也就沒有后悔了。
舍得舍得,這兩個字是分不開的,有舍才有得。決定了就別反悔,生命的火車是不等人的。在我們作決定的同時,實際上我們就在失去了。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想清楚,我們所選擇的是不是真的比我們要放棄的還重要。很多人后悔不是因為現在的狀況不如以前,而是因為他當時選擇的時候,根本沒有想清楚將來的狀況會不如當初。
上一次選擇的方向決定了下一次選擇的方向,如果發現方向錯了,不妨迅速收住,做你認為正確的。當局著迷,旁觀者清。我們很多時候應該聆聽別人的建議,以選擇最優的方案,如果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就很可悲了。
選擇是人一生的狀態。因此重要的是盡可能選擇適合你的。如果發現方向錯了,就應該馬上停下來,不能再前進了。如果選擇了不適合的,卻一直堅持,那結果就只能是南轅北轍,堅持得越久失敗得越慘。擾而毅,缺一則廢。
人生就應當學會選擇,懂得放棄,在舍與得間選擇最佳的人生路。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