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相對陌生的社交場合,參加一個論壇或是聚會,你通常的表現會是怎樣的?
會迅速成為話題中心,主動和每個人say Hi,活動結束后,已經留下了重要人物的聯系方式
只和自己認識的幾個人聊天,雖然也有去結識其他人的愿望,但是卻不想采取主動行為,不好意思或不知如何開頭。活動結束,幾乎沒有認識的新朋友
在角落里審視著整場活動和參會者,覺得那些談笑風生的人好無聊,不過是在炫耀而已,你寧愿自己低頭刷手機,以便顯得自己很忙
對于上面“滿場飛”似的交際方式還是不屑一顧的“高冷”范兒,如果純粹是因為人的天生性格有分別也就罷了,但是如果我們把它當作一個真正的社交行為來對待,那以上表現就立分高下,有專業和業余之分了。
專業的人不會浪費每一次社交活動,因為那是自己積累人脈的好機會,而且從一開始就很清楚自己參與這次活動的意義和目的,是有備而來;
而業余的人,則僅僅把它當作一次普通的活動出席而已,有時甚至當作一個負擔,懶得去和陌生人認識,覺得和這些人沒啥關系,活動結束就各回各家。
有人說,這些社交活動純粹是浪費時間,就算你活動中認識了幾個人,關鍵時刻也用不上,還是得靠自己的哥們和好朋友;
而有人則反對,說不混圈子,還叫什么現代人?很多牛人就是從圈子里混出來的!
那社交關系到底重不重要?社交活動有沒有用呢?
01
社交活動到底有沒有用?
去年,為了貫徹總部的數字化創新戰略,我被指派負責中國區的戰略落地。
我很開心接受這個挑戰,同時又非常惶恐,因為對于傳統制造業企業來說,數字化創新對我們還是很新的話題,公司對這方面的知識,經驗和資源都非常有限。
為了盡快推動項目,我動用了同學資源,對接到主管單位,獲取這方面資訊,動態和進展,然后又順藤摸瓜,有機會訪談到創新孵化器,加速器和投資機構,從而掌握到一手信息。
然而一個門外漢,是永遠無法成為游戲玩家的。我開始刻意參加一些路演和論壇,找人聊天,拜訪專家,有意識地建立以我們為中心的小小生態圈。
短短幾個月,就從無到有,連接到主管單位,協會,孵化器,第三方和投資機構等,成為我們未來發展的合作伙伴。
有了這些合作伙伴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們在后來的項目落地上獲得快速進展,初見成效。
回顧這段經歷,小小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刻意參與社交活動,獲取信息,機會和進入圈子。
這里面需要區分社交關系中的兩個概念:強連接和弱連接。二者承擔著不同的功能:
強連接:人和人之間有很強的身份標簽和認同感,形成較為固定和封閉的圈子;借助圈子,可獲得資源和實質性幫助
弱連接:人和人之間是較為松散的關系,沒有形成圈子,主要是獲取和收集信息,以及發現和識別機會。圈子之間是靠弱連接聯系的
我在推動項目過程中,參加的社交活動綜合運用了強連接和弱連接兩種方法。
動用同學資源,就是利用MBA校友的圈子(強連接),初步接觸到主管部門,然后參與行業活動,結識從業人員,了解行業動態(弱連接),進而發展合作伙伴,進行深入交流和業務合作探討(強連接)。
如果無法分清強連接和弱連接的區別,混淆二者的分工,就會輕易否定社交活動的作用,或是僅建立了弱連接關系,卻指望它承擔強連接的作用,不能如愿時,就會灰心喪氣。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困惑:混了那么多“圈子”,吃了那么多“飯局”,認識了那么多“朋友”,一到關鍵時刻,這些人卻根本幫不上忙!沒錯,這就是錯把弱連接當成了強連接!
人際關系和社交活動不是沒用,而是我們會不會用,如何用好。
用的好,會對我們個人生活和職業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但用的不好,當然是荒廢了時間,熬紅了雙眼,肥起了肚腩而已。
02
對社交理解的2個常見誤區
誤區1: 互聯網社會不再需要社交
有人說,互聯網社會,我們不再需要團體作戰,不再需要社群,一切事情都可以通過網絡,通過一個人搞定。是不是這樣呢?
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在上世紀90年代末曾經提出對信息社會的預測:
城市不但不會消亡而且會成為巨型城市。
人是社會化動物,獲得他人和社會的認同是人的本能。信息化和互聯網并不能阻隔人們通過接觸,了解和社會交往獲得自我滿足和價值實現。
互聯網時代當然仍然需要社交。
我在之前文章中提到的朋友昆哥,從廈門來北京闖蕩,認識了不少新朋友,圈子的半徑無形中拓寬了許多。
他說,雖然很多朋友之前一直通過微信聯系,但是一旦見面,通過面對面交流,可以獲得更加深層次的合作,很多新的想法就是在擼串,喝啤酒時一拍即合的。
互聯網不僅沒有讓社交消亡,反而讓人和人之間產生深度鏈接有了更大可能。
誤區2:有能力為對方提供價值,才有資格參與社交
有些人的社交理論是:“有資格參與社交的前提是,你要能為對方提供價值”。
這句話并非沒有道理,它強調了我們自己必須提升自我素質,能力和層級,才有資格參與到相應的圈子;只有能夠提供對等價值,別人才有可能和你互換資源。尤其在建立強連接關系和進入圈子時,我們得有這樣的自知之明。
但這個觀點最大的誤區,就是沒有考慮到弱連接關系的建立。認為當你自己還沒啥能力,沒啥資源的時候,社交互動就和你沒啥關系,回家洗洗睡吧。
我身邊就有一個經營弱連接關系的高手Susan,她參加線上讀書群,英語打卡群都會主動結識群主,核心成員,以及那些和自己職業相關或對自己未來發展可能有幫助的人,并志愿幫忙協助維護運營社群。
Susan說,很多人覺得線上社群是臨時組織,社群結束后,大家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聯系。她卻很重視和這些人建立弱連接關系,不僅在線上,也通過線下的溝通贏得好感,留下印象,大家都覺得她人nice,又很好學。
她后來捕捉到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就是一個社群朋友推薦的。
弱連接是雖然我們暫時沒有足夠的能力,資源和咖位,但是通過有目的性的社交活動,同樣可以獲取信息,線索和先機,一方面為自己創造更多潛在機會;另一方面讓自己成為圈子之間的信息連接點。
這些就是弱連接關系的價值。
強弱結合,為我所用
強連接和弱連接在加強我們社交關系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強連接對我們自身的能力和要求很高,只有當我們自己匹配上圈子的層級和價值時,我們自己才會成為其中一員,否則就永遠游離于圈子外圍。
而弱連接也并非就是茫無目的地“混圈子”和“混飯局”,它需要有目的性地去建立和維護。
尤其是年輕人,在還沒有資歷和資格進入更多優質圈子的時候,要具備有目的性地建立社交關系和參與社交活動的意識。
不管你性格外向還是內向,不管你是真的沒時間,還是忙于“無目的”的應酬,先來清理下我們現在的“圈子”吧,哪些是我們現在就配的上的,哪些只是在打醬油,我們還配不上的。
配的上圈子,我們要持續創造和輸出價值,善用和整合資源;
配不上的圈子,一方面我們要苦練內功,打造實力和競爭力,讓自己有資格進入圈子,建立強連接關系;另一方面利用弱連接關系,發現和識別出對自己可能會有幫助的人脈,信息和機會,用心經營。
成為一個會發光的人,認真對待和經營你的社交關系,它也許不會立馬兌現,但一定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回報你,在不經意間。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