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這樣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是啊,擁有一個廣闊的胸懷何以不能成就成功的人生。縱觀歷史的星空,那些閃耀著熠熠光芒的歷史名人們何以不是以自己廣闊的胸懷容納來自不同領域的異見,他們胸懷天下,胸懷事業,無論在做人還是在做事方面都給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虛心接受來自不同方面的批評聲音,才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才能進一步促進自己的進一步完善和進步。時代在發展,觀念在更新,人們的知識視野在不斷地擴大。一個人,倘若夜郎自大,坐井觀天,盲目的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往往只會自取其辱。先哲荀子曾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一個人,只有面對廣闊的生活,才能感到自己的渺小;也才能知道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故樹立大胸懷,是做人大氣的基礎。要樹立大胸懷,就要樹立大理想,大目標,這樣才會有大境界。一般而言,一個人的心胸不廣,是理想不遠,目標不高。由于理想不遠,目標不高,人的眼光著眼點就短,心胸就窄;眼光短了,心胸窄了,內心的境界就不高。這樣不同的建議和批評就容易難以接受。即使是一般的小事情也會耿耿于懷,蝸牛角上爭長短。
心胸要算狹窄的著名的莫過于三國時期的周瑜,《三國演義》上有一段精彩的三氣周瑜的戲,在多次與諸葛亮的較量中周瑜最終吐血而亡,成為后人們嘲笑的氣量狹小的典范。而在這一點上,與周瑜相比,司馬懿就要大氣的多。老子常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三國鼎立斗智斗勇的長期逐鹿天下的戰爭中,諸葛亮與周瑜斗法,與魏國司馬懿斗法,周瑜不敵而亡。而司馬懿卻不是周瑜這樣的氣量,作為敵手,司馬懿老謀深算,他知道自己用兵打仗智謀不如諸葛亮,就干脆裝熊,在蜀兵侮辱謾罵聲里死活都不出兵,以相持來拖垮諸葛亮。在這一點上,論司馬懿的氣度顯然要比周瑜高出許多,周瑜心胸狹小,臨終感嘆“既生瑜,何生亮?”而司馬懿卻不是這樣嗎,即使被諸葛亮打敗了,還贊許“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但是最終,司馬懿還是在諸葛亮死后消滅了蜀國,為晉朝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假如,司馬懿也像周瑜那樣,豈不是同樣要步其后塵嗎?
每個人的才能天賦都是有差異的,承認這個差異,承認自己的不足,認識自己的局限性,就能以積極的態度來接受來自各個方面的批評。從而不會落入被人稱為“坐井觀天,夜郎自大,老子天下第一”的笑話來。
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文人相輕”。“文人相輕”的原因何在?其根源都在于文人的心胸不廣,其各個自立門戶,自恃其才,其狀態猶如耍刀的譏諷弄槍的,弄槍的嘲笑耍刀的,什么都不會的還要指指點點,說上幾句風涼話。什么時候要改變文人相輕的狀態,還是要回到一點上,做人要大氣,要有大胸懷,而不是“你嘲諷我,我譏笑你”,真正的低下頭來,互相謙虛地學習,互相真誠地相助,促進雙方事業共同的提高。而在這一點上,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就給我們做下了一個很好的典范,面對黃鶴樓的美麗景色,李白就要詩意大發,揮筆運豪之際,然而抬頭看到崔顥一首《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立馬佇筆,題寫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瞧,這就是李白的大氣。
做人要大氣,這既是一種品格,也是一種境界。大氣的人生,什么時候都會是光風霽月,陽光明媚;不大氣的人生,什么時候都是愁眉苦臉,憂憂戚戚,這樣活著實在猥瑣。因此,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做人,同樣也要有一顆海納百川,泰山不讓其土的胸懷,欣賞他人,容納他人,正確認識自己,既不自高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以低下頭來的心胸成就自己。
熱門專題: